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辽代出土琥珀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02 05:32
【摘要】:与国内陶瓷、金银器、玉器门类研究的深入相比,琥珀研究显得尤为薄弱,辽代墓葬和遗址出土的丰富的琥珀器物,为研究中国古代的琥珀工艺提供了契机。本文试图以科学发掘出土的辽代琥珀资料为依据,对琥珀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索。文章首先对辽代琥珀按发掘时间顺序进行了简要梳理;其次按功能将辽琥珀分为装饰用品、佛教用品、丧葬用品三类,其中着重笔墨对琥珀佩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璎珞、握手等具体器物做了一些文献考证;再次就辽琥珀的题材、工艺特色、共出器物、使用者的情况等相关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最后探讨辽代琥珀的来源并对辽琥珀进行文化因素分析。通过系统研究发现,琥珀作为一种广泛产于并流行于异域的器物,在辽代的广泛流行,充分印证了中西贸易的畅通,并引发中西文化交流层面的深入思考,以及从琥珀的发展脉络中初步揭示辽琥珀重要的历史地位。
【图文】:

陈国,耶律,光向,菩萨


有应役近侍等「层人士佩戴鱼饰者,可知,契月一虽效仿唐制,流行佩鱼,但是等级界限没有中!泉地区那么森严。图2一2陈国公主玻角珍珠船型耳坠玻泊项链完整版只在辽陈国公主墓出土l件(1冬】2一:3)。J庆拍珍珠项链1组7()魂件,省于公主预部。用8串金丝串联的珍珠和l件肤功坠、3颗玻拍珠组成、’书图2一3陈国公主玻拍珍珠项链项饰中最有特色的还属缨路,缨络为深具契丹民族特色的项饰,是其信奉佛教并将佛教思想世俗化的代表饰物。缨路,源自天竺(古印度),按天竺风俗,凡贵族男女皆缀珠玉,以为项饰,梵音“积由罗”,汉译为缨路。其在一早期逐渐演变为佛像的装饰,,成为圣物,辽庆州城出土之石刻菩萨、大同华严寺薄伽窖藏殿内的胁侍菩萨胸前都饰缨路。《无量寿经》卷}一解释缨路为,常在颈者曰缨,在身者曰路。另有手缨络、脚缨路、臂缨路之名,实际就是由珠玉等贵重物况.编缀而成的装饰物。五代史就有耶律德光向后晋为母求缨路的记载,五代时期太宗耶律德光向后唐明宗“为父求碑石

玛瑙,陈国,组图,第一


一马三匹……。其国后又以珠玉班杂宝、缨络、R训、衣二袭,纳以银饰箱以献”,可见此l时缨洛己经成为契月一民族的珍贵物品。防;国公主缨洛(图2一理、2一6、2一7)‘’列,出卜玻功缨洛1组,分别佩戴少公社和咐马的顶部。每人戴两组。公主所戴缨洛山2(川余颗圆形玻泊珠及玻拍圆雕、玛瑙怜、个丝球等物员穿而成内外两串,佩于顶上,悬扫·于胸前。咐马樱络则由5()0余颗玻拍珠及精雕玻拍佩饰穿组.而成。该缨洛是迄今所见最大的玻拍器,玻拍浮雕饰件纹样主要为龙纹,图案抽象而富J几动感。图2一4陈国公主玻角缨路第一、二组图2一5吐尔基山玛瑙缨洛、期“律羽之玻角缨路I卜「茂台缨洛〔‘5,,卜日258颗水品珠与7件玻功饰相间穿缀而成,是出土缨路,},保存最完整者,上时穿线尚存。详见表2.1。户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76.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晓光;近年来阿鲁科尔沁旗辽代墓葬的重要发现[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年01期

2 马沙;我国古代“覆面”研究[J];江汉考古;1999年01期

3 盖山林;契丹面具功能的新认识[J];北方文物;1995年01期

4 梁淑琴;辽瓷的类型与分期[J];北方文物;1994年03期

5 叶启晓,干志耿;滇西契丹遗人与耶律倍之裔[J];北方文物;1995年04期

6 林l

本文编号:2544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544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a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