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平城布局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0 17:35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民族融合的黄金时期,北魏迁都到平城以后,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对自己的鲜卑人民实行汉化,提倡礼节和音乐,建设交通道路,倡导贸易往来,减轻劳苦徭役,鼓励种植粮食,而这些政策使平城从汉魏以来的一个偏远小邑,一举成为北魏的都城。一时的平城,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而孝文帝作为当政者所主持的时期,则是鼎盛的。因此,他而对平城的建设,是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的。本文总体分为五个章节,对北魏时期的平城布局进行论述探讨。笔者结合国内和国外(主要是日本)对平城的研究著作,利用文献资料记载(包括古今一切社会史料),以及考古发掘报告,相互结合来论述主题。绪论主要阐述一下研究北魏平城布局的主要内容,对之前前人为北魏平城所做出的研究加以概述。第一大部分为本文的第一、二章。首先,对北魏平城的古代文献记载进行一个梳理,尝试着以“后见之明”的思路构建历史框架,叙述历史事实原貌,对已经失去的平城内各遗址准确位置等,尽力加以具体的复原考证。其次,针对当前对北魏平城的考古发掘和相关平城的学术研究,对北魏平城时期的整个城市规划、布局及发展过程的基本情况进行判读,并对当时城市所有建设做出一个大致复原。第二大部分为本文的第三、四章。通过上述章节的考证,结合魏晋前一时期的曹魏时代的邺城和洛阳城的规划建设,与平城进行研究和对比,清楚地展现城址之间的,共性和区别,以及它们的发展蜕变,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理解平城的布局建设,复原出笔者所认为的平城内各重要建筑位置及建设理念。
【图文】:
图 2.1 嘎仙洞遗址外景(图片来源于百度) 图 2.2 嘎仙洞内景(图片来源于百度)而在当时,社会动乱,各国兵力长期纠缠,使得生产萧瑟,社会不安稳,城市荒废,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很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例如破坏森林、虫灾频发等等一系列问题。而生态遭到破坏后,不期而至的蝗灾、风暴、大霜等灾害频频出现,并且经常伴之而来的就是瘟疫。从地图上可以了解到,盛乐位于北纬 30-40 度之间,正是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各种灾害无不纷至沓来。据记载,旱灾、水灾、瘟疫在北魏二百年间就多达数次。加上此时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拓跋族也在不断的扩大疆土,而盛乐已经不能够满足统治者对领域的控制,所以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也为拓跋民族迁都创造了条件。自古以来,平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边陲军事重镇,因此始终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它位于这种桑干河的源流地区,使得大同盆地成为游牧民族聚居的场所。随着汉族的发展,作为游牧民族与汉人相接处的地区,桑干河流域在中国北境史上发
图 2.1 嘎仙洞遗址外景(图片来源于百度) 图 2.2 嘎仙洞内景(图片来源于百度)而在当时,社会动乱,各国兵力长期纠缠,使得生产萧瑟,社会不安稳,城市荒废,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很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例如破坏森林、虫灾频发等等一系列问题。而生态遭到破坏后,不期而至的蝗灾、风暴、大霜等灾害频频出现,并且经常伴之而来的就是瘟疫。从地图上可以了解到,盛乐位于北纬 30-40 度之间,,正是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各种灾害无不纷至沓来。据记载,旱灾、水灾、瘟疫在北魏二百年间就多达数次。加上此时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拓跋族也在不断的扩大疆土,而盛乐已经不能够满足统治者对领域的控制,所以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也为拓跋民族迁都创造了条件。自古以来,平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边陲军事重镇,因此始终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它位于这种桑干河的源流地区,使得大同盆地成为游牧民族聚居的场所。随着汉族的发展,作为游牧民族与汉人相接处的地区,桑干河流域在中国北境史上发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8.3
本文编号:2591952
【图文】:
图 2.1 嘎仙洞遗址外景(图片来源于百度) 图 2.2 嘎仙洞内景(图片来源于百度)而在当时,社会动乱,各国兵力长期纠缠,使得生产萧瑟,社会不安稳,城市荒废,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很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例如破坏森林、虫灾频发等等一系列问题。而生态遭到破坏后,不期而至的蝗灾、风暴、大霜等灾害频频出现,并且经常伴之而来的就是瘟疫。从地图上可以了解到,盛乐位于北纬 30-40 度之间,正是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各种灾害无不纷至沓来。据记载,旱灾、水灾、瘟疫在北魏二百年间就多达数次。加上此时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拓跋族也在不断的扩大疆土,而盛乐已经不能够满足统治者对领域的控制,所以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也为拓跋民族迁都创造了条件。自古以来,平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边陲军事重镇,因此始终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它位于这种桑干河的源流地区,使得大同盆地成为游牧民族聚居的场所。随着汉族的发展,作为游牧民族与汉人相接处的地区,桑干河流域在中国北境史上发
图 2.1 嘎仙洞遗址外景(图片来源于百度) 图 2.2 嘎仙洞内景(图片来源于百度)而在当时,社会动乱,各国兵力长期纠缠,使得生产萧瑟,社会不安稳,城市荒废,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很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例如破坏森林、虫灾频发等等一系列问题。而生态遭到破坏后,不期而至的蝗灾、风暴、大霜等灾害频频出现,并且经常伴之而来的就是瘟疫。从地图上可以了解到,盛乐位于北纬 30-40 度之间,,正是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各种灾害无不纷至沓来。据记载,旱灾、水灾、瘟疫在北魏二百年间就多达数次。加上此时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拓跋族也在不断的扩大疆土,而盛乐已经不能够满足统治者对领域的控制,所以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也为拓跋民族迁都创造了条件。自古以来,平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边陲军事重镇,因此始终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它位于这种桑干河的源流地区,使得大同盆地成为游牧民族聚居的场所。随着汉族的发展,作为游牧民族与汉人相接处的地区,桑干河流域在中国北境史上发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朱江琳;杨光华;;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古代大同的战略地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张庆捷;;大同操场城北魏太官粮储遗址初探[J];文物;2010年04期
3 高峰;李晔;张海雁;员新华;江伟伟;刘俊喜;;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6年10期
4 张海燕;员新华;高峰;江伟伟;张志忠;左雁;;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2006年10期
5 刘俊喜;张志忠;李白军;高松;高峰;尹刚;江伟伟;张海燕;;山西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J];文物;2006年10期
6 王万盈;;北魏制度转型论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大同东郊北魏元淑墓[J];文物;1989年08期
8 高平;;北魏平城地理位置试探[J];教学与管理;1988年01期
9 ;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J];文物;1972年03期
本文编号:2591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591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