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汉画像石中的游猎图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2 04:36
【摘要】:狩猎是一项古老的人类活动,最初作为获得肉食的手段,后来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说文解字》等汉代文献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人对于“猎”字的理解有强调其捕获和占有动物,以及强调军事、礼仪等背后的人为规定两个大致方向。本文探索了前者及其衍生意义在图像中的呈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本文探索了一种汉代的观念如何影响了墓葬中图像的制作。本文所考察的游猎图像在汉代所有图像材料中只是狩猎图像的一种,但是在汉画像石图像中部分重要主题之一。画像石是墓葬中的图画,并与墓葬的结构和其它随葬品共同存置。游猎图像为了墓葬中的特殊目的,对狩猎活动中部分意义进行了拣选、变形和加工。本文对游猎图像的研究从四个方面展开:对图像的梳理、分类与界定,对图像构成元素的拆解分析,将图像置于狩猎活动的时间性中加以考察,将图像置于墓葬建筑的结构中考察。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本文主体部分的四章。本文在对汉画中的狩猎图像进行系统搜集整理的基础上,根据画面将狩猎题材图像进行了归类,并认为不同画面背后对应着不同的类型的狩猎活动。在此基础上,将论述重点集中于“游猎”题材画像:一种“户外开放环境中的狩猎图像”,是汉代以娱乐为目的的狩猎活动的表现。本文对这类图像进行了拆解式的研究,将画面分为猎物、狩猎工具、狩猎参与者三个方面分别予以考察。与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对比可见,图像所见的游猎在猎物、工具、参与者三个方面都存在种类、数量的缩小。通过各个元素的拆解分析,可以发现游猎图像是具有双重特性的结合体:一方面图像制作者忠于他们所能接触到的真实狩猎活动的表现,而没有赋予其更多、更复杂的文化含义。另一方面,这种看似“写实”的对现实活动的表现又充满简化、变形和符号化的手法。游猎图像背后所体现的狩猎活动的时间性,与历史故事的时间性有本质的不同:前者虽然也有一定的程序性,但这这种人为设定的程序在大多数狩猎中不一定被遵守,而历史故事则必需由情节推动。文献中记载的活动过程不仅包含着狩猎的程序,也包含着一套社会秩序,对活动程序的描写实际上是对社会秩序的强调。游猎图像通过对活动简化、程式化地表现,淡化了文献中强调的礼仪秩序规定,突出了游猎活动的娱乐和欲望满足特征。在墓葬相关的图像体系中,有部分不仅仅是一种理想生活的表达,而且作为表现死后理想生活的“外藏”观念而被呈现。通过图像与“七”体赋文的结构对比,本文进一步指出,这种观念的构成并不是完全随机与单一的,而是对应着游猎与宴乐、美食、宫室、车马等相对稳定的题材选项。换言之,图像呈现的这些题材,也呈现了一种汉代人的观念结构,正是在图式与精神的双重结构中,游猎题材画像才具有它完整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9.4
【图文】:

邹城,汉画,中国画


外还有58:汉画总录》卷 32ZC-090-01 图版 135,汉画总录》卷 32ZC-090-02 图版 136,中国画像石全集》卷 1 ,第 60-61 页,,建筑左有一树,一人射鸟。中国画像石全集》卷 2,第 120-121 页鸟。汉画总录》卷 7,第 13-135 页,SSX-S祥瑞,最下层一骑弓射 3 鸟。州彭城相缪宇墓前室南横额画像(本文堂山石祠隔梁石东面画像升鼎图旁59脂官庄出土 SSX-MZ-007-01 左右门柱 各图式,含义是否相同也存疑。60丘后室西间西壁画像61文献中似乎没有见到单独关于树下射鸟过比较丰富的研究。观点大致分为三个方的准备活动,以邢义田为代表的学者认学者 Doris Croissant62和美国学者汪悦

类图,临沂,类图,中国画


像从这类图像以临沂工程机械厂出土的东汉画像石65(插图1-4)为例:画面下部有各种祥瑞,在画面上部,有三个尖帽胡人形象,其中人骑于一瑞兽北部,另一人站立,二人皆张弓射鸟。从画面上看不出活动发生的空间背景和环境。从其出现的位置和与其它图像的配置关系来看,这类图像有可能是上小节所论树下射鸟图的一种变体或简化版本,也可能是单独的一种图式。但是无论哪种可能性,与本文所欲探讨的图像有较大差别,因此暂且存而不论。三、桥下捕鱼图像此类图像除了本文图版 16(插图 1-5) 、138 之外,还有:《中国画像石全集》卷 1, 图 75 ,第 50-51 页,武氏祠左石室西壁下石《中国画像石全集》卷 1,图 77 ,第 52-53 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冰冰;;徐州汉画像艺术文脉的服饰文化承传研究[J];淮海文汇;2017年03期

2 曾繁仁;;汉画像:中国传统“生命”艺术的诞生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3 庞一村;;以徐州汉画像石为介解读汉代院落建筑形式[J];建筑与文化;2018年07期

4 胡晓霞;;《汉画像石——“马”造型研究》[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5 孙鹏;门丽;;徐州汉画像石中建鼓舞与长袖舞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12期

6 孟影;姚岚;;徐州汉画像石中“翘袖折腰”舞姿的美学价值探析[J];北方音乐;2017年08期

7 李新;;探寻“刻石象物”的汉画像世界——读《汉画像艺术概论》[J];文教资料;2017年25期

8 张雯;;山东与四川汉画像石的比较研究——以“庖厨图”为例[J];艺术科技;2018年05期

9 邓庆猛;;浅谈博物馆汉画像石文化的传承与开发[J];人文天下;2018年18期

10 纪洲丽;;“鱼”在汉画像石上的寓意[J];文化产业;201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月;;汉画像石中女性图像研究[A];十院校美术考古研究文集[C];2013年

2 李国新;;满石风动话线语——沂南北寨汉画像石艺术特色阐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怡村;;浅析汉画像石的艺术价值[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建;;汉画像石中动物形像的文化涵义[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瑞峰;;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的阴阳观[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世勇;颜道彩;陈庆峰;;滕州汉画像石分布解析[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冰;;从汉画像石看生存到娱乐的转变[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解华英;傅吉峰;;浅谈嘉祥县出土孔子、老子、晏子同在的汉画像石[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爱国;;山东汉画像石上孔门弟子图的启示[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婉尧;;浅论楚辞文化对汉画像石艺术的影响[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莎莎;严肃而不失趣味[N];中华读书报;2017年

2 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 朱存明;汉画像石的地域分布及特征[N];美术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蔡树农;汉画像石——敦煌前的敦煌[N];美术报;2017年

4 王云峰;从汉画像看中国传统绘画的来龙去脉[N];辽宁日报;2017年

5 马岚;汉画像石艺术的现实性与浪漫性[N];中国文物报;2016年

6 朱绍鸿;汉画像石的陈列手法[N];中国文物报;2014年

7 刘敏;别样历史的挖掘与书写[N];光明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唐红丽;大汉雄风今犹在 汉画像石书汉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唐红丽;汉代厚葬之风孕育了汉画像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蒋英炬 杨爱国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汉画像石研究应立足原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志君;汉画像石中的游猎图像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8年

2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4 毛娜;汉画西王母图像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唐建;汉画文化意蕴及艺术表现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朱浒;汉画像胡人图像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7 顾颖;汉画像祥瑞图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8 李亚利;汉代画像中的建筑图像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倩;刍议汉画像中舞蹈形象与“汉唐舞”剧目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2 马雪莱;河南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的图像学研究[D];四川音乐学院;2018年

3 郑雯心;汉代孝子图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4 黄星宇;基于叙事的汉画像动画再造[D];江苏师范大学;2018年

5 张玮;经营位置 画之总要[D];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

6 李臣;汉画像“方花纹”图像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年

7 薛栋;汉画像“翼兽”图像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年

8 李媛;陕北东汉乐舞画像石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8年

9 朱露露;连云港地区汉画像石的初步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年

10 吉璐;汉画像中“盘鼓舞”的图像学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25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25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1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