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高昌回鹘时期吐鲁番观音图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5 23:17
【摘要】:高昌回鹘佛教是以汉传佛教为主导,在唐西州佛教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蒙元时期,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进而形成了汉藏佛教共融的格局。从吐鲁番石窟壁画和出土的回鹘文佛经来看,高昌回鹘时期主要流行法华信仰、华严信仰、阿弥陀信仰、弥勒信仰和观音信仰,其中观音信仰尤为繁盛。因此,本文以吐鲁番的观音图像为基本研究素材,通过对图像内容的释读和绘画风格的分析,以期揭示高昌回鹘观音信仰的特点及与周边地区的交互。第一章首先简要叙述了高昌回鹘佛教的兴衰和艺术遗存,其次,将这一时期吐鲁番的观音图像分为三期、五种组合和两大体系。从绘画风格上看,观音图像可分为三期:(1)9世纪中叶至10世纪,这一时期的观音像与敦煌的观音像非常相似,模仿痕迹较为明显。(2)11至12世纪,这一时期的观音像本土绘画风格已然成形,造型庄严,遵循一定的造像法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3)13至14世纪,这一时期的观音像,虽也有部分精品,但总体上已呈现衰落趋势。石窟内的观音像以观音经变的形式呈现,与窟内其它壁画题材构成五种组合,分别为:(1)单一的观音经变。(2)观音经变与佛本行经变的组合。(3)观音经变与鹿野苑说法组合。(4)观音经变与净土经变的组合。(5)观音与文殊、普贤构成的华严三大士组合。以上五种组合归属净土信仰和华严信仰两大体系。第二章以柏孜克里克第14、41窟的两铺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画为中心,探讨了高昌回鹘时期千手千眼观音的绘画传统及其所蕴含的宗教思想。两铺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画中,主尊观音饰以莲瓣形装饰图案,与敦煌的圆形装饰图案不同,观音两侧配置六身菩萨,与主尊一起构成七观音组合,这与敦煌亦不相同,体现了回鹘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信仰传统。第14、41窟正壁塑绘阿弥陀经变,侧壁塑绘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两种经变画相结合,完整的呈现了西方净土信仰体系下的现世救难与来世往生思想。此外,第41窟正壁阿弥陀经变中的阿弥陀佛来迎图,体现了宋代中原和河西地区流行的新的净土往生思想在高昌的传播。第三章以柏孜克里克第39窟的壁画为中心,探讨了三大士(观音、文殊与普贤)图像的华严思想背景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第39窟的观音位居正壁,与两侧壁的文殊与普贤构成洞窟的主体,而中央佛坛的释迦牟尼佛塑像与两侧壁的十大菩萨与四大天王,共同构成了宏大的说法、听法和护法场景,信徒礼拜三大士时宛若置身于庄严的华严海会之内。第39窟的三大士图像均以经变画的形式呈现,三大士各有眷属为其助会,某些眷属的像式与敦煌、黑水城同类题材的像式非常接近,体现了三地之间在绘画传统上的承袭关系。此外,第39窟新样文殊中难陀童子的首次出现(不见于其它地区),反映了高昌回鹘时期吐鲁番与五台山之间的文化交流。第四章集中探讨了柏孜克里克第40窟右侧壁的如意轮观音经变,与敦煌石窟的如意轮观音经变相比,内容更加丰富,有许多题材是敦煌所未有,如十大明王、释迦与弥陀组合像等。这些新增的题材彰显了宋代中原与高昌回鹘的佛教文化交流,中原的佛经翻译和佛教实践为高昌回鹘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是高昌回鹘佛教繁盛的源泉。从宗教修习角度来看,该经变中山林禅定和月轮像,体现了修行者通过观想猴子来收摄心猿,心专则可念诵如意轮陀罗尼咒,以心月轮观想入手,观想本尊如意轮观音及诸像,从而生发菩提心,证入初地菩萨终至成佛的美好愿望。从绘画风格来看,该经变融合了中原和龟兹两种画风,体现了高昌回鹘时期吐鲁番佛教艺术的多元化。第五章重点探讨了柏孜克里克第17窟券顶的几幅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变。该经变是根据北宋时期印度来华僧人天息灾翻译的《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而绘制,由此可以说明中原的佛经翻译是高昌回鹘佛教发展与繁盛的源泉。同时,该经变作为新创作的经变画,不见于全国其它地区,反映了高昌回鹘时期观音信仰形式的多样化和丰富的内涵。第17窟壁画的绘制年代,学界一般认为是在唐西州时期,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变的首次释读纠正了这一错误。该窟壁画的绘制年代,上限当在《开宝藏》入传高昌的景yP四年(1037),根据窟内出现的回鹘供养人判断,其下限当在回鹘归顺蒙古之前的13世纪初叶。第六章从柏孜克里克第29窟左侧壁的六字观音经变入手,首先分析了该窟的壁画内容与藏汉混合的绘画风格。其次,讨论了六字观音经变的像式,即主尊为六字观音,与两侧的六身观音共同构成了七观音组合。这样的组合,在吐鲁番石窟壁画和纺织品绘画中屡见不鲜,反映了高昌回鹘时期七观音信仰的繁盛。最后,从观音信仰的角度分析了该窟蕴含的宗教思想,指出出资修建洞窟的功德主有意将弥勒菩萨置于正壁,而将阿弥陀佛“偏居”侧壁,这至少反映了功德主在选择往生何种净土时,更倾向于弥勒净土。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9.41
【图文】:

观音,艺术博物馆,柏林,亚洲


逦1114806逦纵41、横20.3厘米逦麻逦高昌故城逦同上逡逑A类:4件,即上表所列第1-4件。此类观音幡画造型大致相同,且同一幡逡逑画的两面也大体相同(图1-1,第1件)。幡头阿弥陀佛具尖桃形头光和圆形背光,逡逑结跏趺坐于莲花之上。观音具圆形头光,头戴镶嵌红宝石的冠,束高髻,用于扎逡逑结头发的白绢向后飘扬,余发披肩、绕耳,并有几缕卷发垂至前肩处(另一面的逡逑观音无卷发)。面型丰圆,呈女相,神态舒雅娴静。两手于胸前作合十状。上身逡逑赤裸,项饰三颗宝珠的大项圈,披帛绕肩顺两臂逶迤垂下。白色腰衣自肚脐下方逡逑打结并下垂至脚部,配以红色裙子。此外,观音腰衣上和身体两侧的空白处点缀逡逑小巧精致的散花。逡逑SI逦A逡逑,靠逡逑_逡逑图1-1胜金口出土单尊观音幡画(a、b两面)?逡逑?凡编号带有ill的图片,如无特别注明,皆由赵莉先生提供,并得到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授权。逡逑24逡逑

观音,造型,披肩,长茎


逡逑B类:1件,即上表所列第5件(图1-2)。幡画的两面均绘观音像,造型与逡逑A类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为观音脸型与眼睛的描绘以及腰衣和裙子的式样。此外,逡逑幡画的空白部分没有散花点缀。逡逑■■■■■■■■■■■■■■■■■■■■■■■■■■■■■■■■■■■I逡逑V逡逑ml逡逑图1-2交河故城出土单尊观音幡画(a、b两面)逡逑C类:2件,即上表所列第6、7件。两件幡画造型相同,第7件保存较为完逡逑整(图1-3),幡头阿弥陀佛绘于圆环内,周身放射光芒,底部有长茎叶衬托。观逡逑音具圆形头光,头戴花冠,束高髻,余发披肩、绕耳,并有几缕卷发垂至前肩处。逡逑上身赤裸,项饰连珠项链和缀有三颗宝珠的大项圈,披帛绕肩顺两臂逶迤垂下。逡逑右手上举执莲(蕾),左手下垂握披帛。下身穿双层长裙,其上一层有菱格圆点逡逑装饰纹样。赤脚站立于覆莲之上。逡逑25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东方;;高平开化寺北宋上生经变和华严经变壁画内容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03期

2 张同标;;大乘庄严宝王经与观音图像[J];中国美术研究;2015年02期

3 张九玲;;西夏本《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述略[J];宁夏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4 杨富学;张艳;;回鹘文《五台山赞》及相关问题考释[J];五台山研究;2014年04期

5 殷光明;WANG Pingxian;;敦煌显密五方佛图像的转变与法身思想[J];敦煌研究;2014年01期

6 张同标;;尼泊尔三乘物观音造像与成就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年05期

7 张小刚;郭俊叶;;黑水城与东千佛洞石窟同类佛教造像题材浅析艺术[J];西藏研究;2013年05期

8 李翎;马德;;敦煌印本《救产难陀罗尼》及相关问题研究[J];敦煌研究;2013年04期

9 郑怡楠;;俄藏黑城出土西夏水月观音图像研究[J];敦煌学辑刊;2011年02期

10 赵雪芬;;炳灵寺石窟四臂观音造像试探[J];西藏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萧妤伦;华严三大士图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

2 释见脉(黄淑君);佛教三圣信仰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李利安;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D];西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谢志斌;中土早期观音造像风格流变及其文化内涵[D];西北大学;2014年

2 康澜;净渌水边,虚白光中[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何旭佳;西夏水月观音图像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郭敏飞;“水月观音”考论[D];杭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郭文;从佛国到凡尘[D];青岛大学;2009年

6 刘真;吐蕃占领时期敦煌观音信仰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蓝慧龄;华严三大士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29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29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6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