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史前生业与居住
发布时间:2020-07-13 14:26
【摘要】:伴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近10余年间在峡江地区开展了规模空前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并在新世纪初这几年以较快的速度在发表考古资料,峡江地区的远古文化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众多的考古资料中,三峡地区的旧石器文化与新石器文化研究也备受关注。生业考古是指对古代人类食物类型、食物资源及其生产方式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的研究。本文综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对这一地区史前时期生业方式进行了详尽的基础性研究。 三峡地区作为中国东西部的结合部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独特的峡谷地貌及气候环境,对史前人类的生业模式影响颇大。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地区“广谱革命”的发生,引起了生业方式的转变。新石器中晚期,农业经济在三峡地区出现并缓慢发展。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渔猎经济在三峡地区的史前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依赖型生业模式与三峡地区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动植物资源的丰富,渔猎业的发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三峡地区文化的发展。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对三峡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发现与研究简史进行回顾与概述,介绍了三峡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环境变化;第二章对三峡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做了详尽的叙述,分别从旧石器时期的石器技术、环境等几个方面研究了日石器时期的生业方式;第三章是对三峡地区新石器文化生业的研究,对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做了概述,对新石器时期三峡地区经济生活中的渔业经济、狩猎经济及农业经济等分别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并结合遗址个案进行分析。第四章归纳了三峡地区史前居住特点及居住与资源的适应性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五章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认为三峡地区史前生业的多样化,是人类对资源与环境相适应所发生的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2
本文编号:2753581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宝峰;王艳梅;陈胜前;;鄂伦春狩猎采集生活的考古学意义[J];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2 田晓四;朱诚;尹茜;孙智彬;;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地层洪水沉积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J];沉积学报;2007年02期
3 史威;朱诚;李世杰;马春梅;;重庆丰都玉溪剖面的沉积学和气候意义[J];沉积学报;2010年01期
4 史威;;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及环境演变研究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武仙竹;肖琳;;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人工用火遗迹的重要发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朱诚;钟宜顺;郑朝贵;马春梅;李兰;;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7年03期
7 朱诚;姜逢清;马春梅;徐伟峰;黄林燕;郑朝贵;李兰;孙智彬;;重庆中坝遗址地层Na-Ca元素含量揭示的制盐业兴衰史[J];地理学报;2008年05期
8 史威;朱诚;李世杰;马春梅;;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古文化响应[J];地理学报;2009年11期
9 朱诚,于世永,卢春成;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异常洪涝灾害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3期
10 潘艳;陈淳;;农业起源与“广谱革命”理论的变迁[J];东南文化;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2753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5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