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商周青铜艺术身份认同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7 15:59
【摘要】: 本文将商周青铜艺术放置在艺术人类学的理论视域内,以其特有的身份认同功能为契入点,发掘它和上古先民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先民在青铜艺术中的具体存在方式。通过对商周青铜艺术的重新定位和阐释,彰显艺术人类学对上古艺术世界的解读能力,探索艺术和人之间的深层关系是这部论文的理论诉求。 在具体的研究中,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走近情境为前提,根据青铜艺术身份认同功能自身的发展逻辑将问题展开如下: 导论部分首先回顾商周青铜艺术的研究史,侧重讨论在学术史演进过程中,商周青铜器研究范式的变迁,提出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和方法是当代商周青铜艺术研究的内在要求和发展方向。接着具体解析所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中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章概述商周青铜艺术的生存环境。商周青铜艺术既具有“地方性”,又是“作为文化体系“的艺术。据此,本章首先讨论生存地域、气候以及物产和青铜艺术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再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讨论它的文化前提,重点考察技术、制度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对商周青铜艺术生成、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探讨属神身份认同和商周青铜艺术之间的关系。共分三节,第一节揭示属神身份的历史生成和特定内涵。第二节描述与属神身份共生的青铜艺术品所具有的三重特性:实用性、神圣性和礼仪性。第三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从描述青铜艺术的在场情境,指出它在情境中具有的两个特征——群体性和仪式性。最后,阐述在仪式化的操演过程中,属神身份和青铜艺术品之间达成了同一关系,青铜艺术也由此获得了属神身份认同的功能。 第三章论述属人身份认同和商周青铜艺术之间的关系。属人身份直接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和青铜艺术的身份认同功能相关着眼,本章主要讨论了三种属人身份:家族身份、等级身份和文化身份,并掘此分节逐一讨论它们的内涵,以及商周青铜艺术发挥这三种身份认同功能的不同表现方式、作用机制和历史原因。 第四章讨论商周青铜艺术的身份认同功能的丧失及其衰落。第一节概述东周以后青铜艺术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二节讨论商周贵族身份体系的解体、青铜艺术身份认同功能丧失的过程,以及与之相应的世俗化后果。第三节,描述商周青铜艺术的衰落。在新式贵族身份确立以后,青铜艺术失去了特殊的功能,最终走向衰落。 结论部分重申商周青铜艺术的身份认同功能和其生存情境之间的对应关系,重申和先民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商周青铜艺术生成、演变的原因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876.41
【图文】:

西周早期


一些器物的扉棱、足、耳等也不再以朴素的形式出现,而是依照纹饰风格,营造出铺张扬厉、神秘威严的氛围。除了器物腹腔以外,目之所及的形因素完全纹饰化,(见图2.1,2.2,2.3),足和耳的功能除了实用之外,也成为达神圣力量的手段。图2.1商代晚期妇好扁足方鼎’6

西周早期


一些器物的扉棱、足、耳等也不再以朴素的形式出现,而是依照纹饰风格,营造出铺张扬厉、神秘威严的氛围。除了器物腹腔以外,目之所及的形因素完全纹饰化,(见图2.1,2.2,2.3),足和耳的功能除了实用之外,也成为达神圣力量的手段。图2.1商代晚期妇好扁足方鼎’6

西周早期,纹饰,形式因素,腹腔


一些器物的扉棱、足、耳等也不再以朴素的形式出现,而是依照纹饰的风格,营造出铺张扬厉、神秘威严的氛围。除了器物腹腔以外,目之所及的形式因素完全纹饰化,(见图2.1,2.2,2.3),足和耳的功能除了实用之外,也成为传达神圣力量的手段。图2.1商代晚期妇好扁足方鼎’6图2.2西周早期何尊图2.3西周早期卷体夔纹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萧冰;;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探究[J];艺术教育;2004年02期

2 王志芳;;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农耕生产习俗[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3 滕铭予;;也谈弓形器的形制及相关问题[J];考古;2011年08期

4 杨书娟;;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兽面纹浅析[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余盈莹;;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风格及其形成分析[J];文艺争鸣;2011年12期

6 孙旭东;;从青铜灯具看战国秦汉的青铜艺术[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王蔚波;;兔形玉雕的历史流变(上)[J];艺术市场;2011年08期

8 郭占华;;浅谈紫砂作品“吉祥三宝壶”的创作[J];江苏陶瓷;2011年03期

9 王习加;;炭河里:孕育国宝的地方[J];新湘评论;2011年11期

10 孙艺灵;;明代福建德化窑夔龙纹簋式炉赏读[J];收藏界;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全方;陈馨;;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冯飞龙;;铜镜创造了青铜艺术最后的辉煌[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3 朱章义;张擎;;成都金沙遗址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郑国珍;;闽南史前文化初探[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苏宁;;鸟脚人像与维纳斯[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谢涛;;成都唐宋时期城市考古[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媛;;鄂尔多斯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规律[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郑超雄;;句町国的历史渊源及王权政治[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9 蔡运章;余扶危;;空首布初探[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10 梅华全;;闽越与吴越陶瓷的比较研究[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东霖;渤海南岸制盐业始于商周[N];中国海洋报;2009年

2 本报通讯员 袁鸿儒 李涛;子洲县境内出土商周时期文物[N];榆林日报;2010年

3 张合荣 本报记者 王小梅;乌蒙山间 探寻贵州商周时期古聚落文明[N];贵州日报;2009年

4 冯毅;铜镜:青铜艺术最后的辉煌[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5 记者 陆健  通讯员 周乐光、黄松光;温州出土一批商周时期青铜器[N];光明日报;2003年

6 曹传林;太湖发现商周时期遗址[N];安庆日报;2007年

7 记者 高志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92处[N];河北日报;2009年

8 曾强 涂永平;商周时期蕉岭渔业农耕活跃[N];南方日报;2005年

9 姜雷 刘晶峰;金灿灿的艺术[N];中国企业报;2000年

10 记者 刘慧;德清是商周时期最大制瓷中心[N];浙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常勇;商周青铜艺术身份认同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庞小霞;商周时期邢都邢国邢地综合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3 吴妍;植硅体分析方法的应用与改进[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朱剑;商周原始瓷产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冯卓慧;商周旽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6 王志芳;《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吴文清;两周中原与楚文化视野下的器物工艺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李亮;时空与心灵间的视象[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翔鹏;青铜艺术解析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2 虞文玲;辉煌壮丽:夏商周三代青铜艺术审美特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媛;商周时期盐业生产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张婷;商周青铜盘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5 刘鑫;关中地区商周时期房屋建筑遗存的类型及功能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們;商周时期中国异形铜钺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夏雨;商周青铜器兽面纹中羊角纹艺术探析[D];汕头大学;2007年

8 王文娟;商周青铜觚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黄骁;青铜文化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张静;商周青铜u初论[D];西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95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95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5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