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蓝釉瓷器与珐华器的考古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7 07:44
金代中晚期,北方地区成功创烧了以铜为着色剂的中温釉——翠蓝釉。元代,由于社会尚蓝风尚以及与伊斯兰地区的密切往来,翠蓝釉瓷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器物类型、装饰技法都更为丰富,在这一基础上,山西地区出现了一个新品种——珐华器。到了明代,特别是明代中期,翠蓝釉瓷器及珐华器的发展达到鼎盛,釉色鲜艳、装饰复杂多样,烧制技术已十分成熟。 以往虽有学者对翠蓝釉或珐华器做过论述,但是却没有专题的著作,对此进行详细而系统的研究。本文全面收集了金元明时期全国范围内出土的和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翠蓝釉瓷器及珐华器,对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器物进行类型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每个时期的阶段特征并进行窑口及烧制工艺分析。最后,探析翠蓝釉的动因,并进一步探讨中国蓝釉陶器与伊斯兰釉陶的联系。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回顾翠蓝釉瓷器和珐华器的研究情况和文献记载,并介绍翠蓝釉瓷器及珐华器的考古发现和馆藏情况,在金、元两代,器物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明代随着景德镇成为烧制翠蓝釉瓷器和珐华器的主要窑址,南方地区的出土明显增多。 第二章分别对金末元初、元代中晚期、明代三个不同时期的翠蓝釉瓷器和珐华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并在各期下对归纳器物的阶段特征 第三章分北方、南方地区介绍烧制翠蓝釉瓷器及珐华器的窑口,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翠蓝釉的釉料化学成分的不同以及珐华器类型和胎质的不同,并阐明翠蓝釉瓷器及珐华器的主要装饰技法。 第四章从翠蓝釉的化学成分以及其出土地点出发,并结合伊斯兰地区绿松石釉的生产历史,阐述翠蓝釉的渊源,同时从社会风尚、当时与伊斯兰地区的往来等方面分析翠蓝釉在元代得以发展的时代背景。并进一步探讨唐、元、明三个朝代中国蓝釉陶器的发展及其与伊斯兰釉陶的联系。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K876.3
【部分图文】:
图 1.1 金元明时期翠蓝釉瓷器分布图本文收集从建国至今考古出土,有图并有详细描述的元明时期的珐华器 200 件,出土包括墓葬、窖藏、生活遗迹、窑址等,详细情况见表 1.2。表 1.2 明代考古出土珐华器一览表编号出土单位"地点 年代 出土的珐华器"件数 出处1 1979 年山西省长治明 珐华镂空人物纹罐 1、珐华八仙像 8、珐华乐舞人
图 1.2 明代珐华器分布图2、 馆藏情况翠蓝釉瓷器及珐华器可见于不少国内外博物馆的藏品中,国内除故宫博物馆外,地方博物馆如山西、陕西、上海以及广州等都有收藏,国外以大英博物馆所藏最为丰富,其次日本以及美国不少博物馆亦个别藏品,本文收集了附图及描述的翠蓝釉瓷器 41 件,珐华器 78 件详细情况见表 1.3 及表 1.4。表 1.3 金元明时期馆藏翠蓝釉瓷器一览表编号馆藏地点 年代 翠蓝釉瓷器"件数 出处1 邯郸市博物馆 元代 釉下黑花罐 1[108]2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元代 罐 1[109]3 山东济南市博物馆 元代 黑彩诗句大罐 1[110]4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元代 黑彩龙凤纹大罐 1[111]5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元代 黑彩花卉纹大罐 1[112]
类型 年代 出土地点 数量 尺寸 图号A 金(1184 年) 辽宁朝阳大定二十四年马令夫妇合葬墓1 口径 6.8,腹径 10,高 23.5 厘米图 2.1-1A 金(1190 年) 山西大同市城西金大定三十年(1190 年)阎德源墓2 高 17、口径 4.7、底径 5 厘米图 2.1-2图 2.1-3A 金 吉林省揽头窝堡遗址 1 未见描述 图 2.1-4B 金 朔城区西关金墓 1 高 17、口径 5.3 厘米 图 2.1-5根据其口部形状,可分为两型。A 型,4 件,玉壶春瓶。侈口,口沿外卷,细长颈,溜肩,圆垂腹,圈足。胎质较粗,均施化妆土,釉层有剥釉现象。其中出土于大同金代阎德源墓的两件大小、形制一样的玉壶春瓶,外壁釉下绘黑花,在颈部及腹下部可见两道弦纹,施釉至足壁,内至口部以下,一件釉层较亮,密布细碎小开片,大部分釉呈蓝色,局部泛绿,一件釉层剥釉严重。另一件出土于吉林省揽头窝堡遗址的玉壶春瓶,颈部亦绘三圈黑色弦纹。B 型,1 件,花口瓶。花口,束颈,长圆腹,高圈足,瓶身与高圈足座套合为一体,颈部贴一对如意云耳,腹部贴模贴菊花纹 4 朵。白瓷土为胎,口沿施深黄釉,颈中部以下至圈足中部施翠蓝釉,模贴菊花纹施米黄釉,圈足下部露胎。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K876.3
【部分图文】:
图 1.1 金元明时期翠蓝釉瓷器分布图本文收集从建国至今考古出土,有图并有详细描述的元明时期的珐华器 200 件,出土包括墓葬、窖藏、生活遗迹、窑址等,详细情况见表 1.2。表 1.2 明代考古出土珐华器一览表编号出土单位"地点 年代 出土的珐华器"件数 出处1 1979 年山西省长治明 珐华镂空人物纹罐 1、珐华八仙像 8、珐华乐舞人
图 1.2 明代珐华器分布图2、 馆藏情况翠蓝釉瓷器及珐华器可见于不少国内外博物馆的藏品中,国内除故宫博物馆外,地方博物馆如山西、陕西、上海以及广州等都有收藏,国外以大英博物馆所藏最为丰富,其次日本以及美国不少博物馆亦个别藏品,本文收集了附图及描述的翠蓝釉瓷器 41 件,珐华器 78 件详细情况见表 1.3 及表 1.4。表 1.3 金元明时期馆藏翠蓝釉瓷器一览表编号馆藏地点 年代 翠蓝釉瓷器"件数 出处1 邯郸市博物馆 元代 釉下黑花罐 1[108]2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元代 罐 1[109]3 山东济南市博物馆 元代 黑彩诗句大罐 1[110]4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元代 黑彩龙凤纹大罐 1[111]5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元代 黑彩花卉纹大罐 1[112]
类型 年代 出土地点 数量 尺寸 图号A 金(1184 年) 辽宁朝阳大定二十四年马令夫妇合葬墓1 口径 6.8,腹径 10,高 23.5 厘米图 2.1-1A 金(1190 年) 山西大同市城西金大定三十年(1190 年)阎德源墓2 高 17、口径 4.7、底径 5 厘米图 2.1-2图 2.1-3A 金 吉林省揽头窝堡遗址 1 未见描述 图 2.1-4B 金 朔城区西关金墓 1 高 17、口径 5.3 厘米 图 2.1-5根据其口部形状,可分为两型。A 型,4 件,玉壶春瓶。侈口,口沿外卷,细长颈,溜肩,圆垂腹,圈足。胎质较粗,均施化妆土,釉层有剥釉现象。其中出土于大同金代阎德源墓的两件大小、形制一样的玉壶春瓶,外壁釉下绘黑花,在颈部及腹下部可见两道弦纹,施釉至足壁,内至口部以下,一件釉层较亮,密布细碎小开片,大部分釉呈蓝色,局部泛绿,一件釉层剥釉严重。另一件出土于吉林省揽头窝堡遗址的玉壶春瓶,颈部亦绘三圈黑色弦纹。B 型,1 件,花口瓶。花口,束颈,长圆腹,高圈足,瓶身与高圈足座套合为一体,颈部贴一对如意云耳,腹部贴模贴菊花纹 4 朵。白瓷土为胎,口沿施深黄釉,颈中部以下至圈足中部施翠蓝釉,模贴菊花纹施米黄釉,圈足下部露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剑;淮阴市韩城发现元代瓷器窖藏[J];东南文化;1991年Z1期
2 祝重寿;关于中国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的起源问题[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03期
3 三上次男,顾一禾;从陶瓷贸易史的角度看南亚东亚地区出土的伊斯兰陶器[J];东南文化;1989年02期
4 詹姆斯·阿伦;温睿;李保平;;阿布尔·卡西姆(Abu’l-Qasim)关于陶瓷的论述[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03期
5 龚巨平;李永军;霍强;陈长荣;王克飞;吕亚怀;孙丽萍;;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14年01期
6 武汉市博物馆;黄家湾明代楚王朱氏墓[J];江汉考古;1998年04期
7 唐淑t
本文编号:2827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82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