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中上游夏商周时期的聚落考古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07:43
先秦时期,泗水中上游地区作为山东南部一处重要的文化区域,文化内涵丰富。夏商周时期,此地的聚落形态十分复杂,聚落等级分化明显,因此历年来进行了较多的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考古材料。本文利用类型学、地层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对夏商周时期部分遗址的陶器进行型式划分,尝试建立夏商周时期泗水中上游地区的分期框架。其次,从聚落考古的角度出发,运用ARCGIS等软件,观察泗水中上游地区在各个时期聚落的群聚情况,利用考古材料,对不同聚落群内的聚落划分等级。最后,结合考古、文献及其他数据资料对岳石文化以外每个时期的聚落形态进行分期讨论,总结夏商周时期的聚落形态变迁及社会情况,尝试分析聚落形态变化的原因。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区内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第二章立足于类型学与地层学,并结合部分学者的观点,大体建立了夏商周时期泗水中上游地区的分期框架。将此地区的岳石文化分为三期,商代分为三期5段,西周时期分为三期6段,东周时期分为6段。第三章立足于聚落考古的理论方法,利用了ARCGIS等软件,研究区域内聚落形态的变化,并结合历史文献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岳石文化聚落可划分两个等级,但一级聚落没有控制力。商代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聚落形态变化明显,早期与晚期的聚落可分三个等级,中期为衰弱期,可分两个等级,前掌大遗址成为商“王国”在鲁南地区的统治中心。西周时期,聚落总体可分四个等级,出现了多处以诸侯国都城为中心的聚落群,聚落内部更为专业化,同时聚落体系更加完备。东周时期多中心的聚落形态延续,二级城邑纷纷出现,聚落总体可分四个等级,多重城圈以及宫殿区的出现,表明了都城内部专业化与集权化趋势更为明显,区内大国形成了多级网状的聚落结构。综合看来,在商代,商王朝的经略为聚落形态变迁的主要原因。西周时期,诸侯分封与周人移民,使得聚落形态发生较大变化。东周时期,军事战争与大国争霸成为聚落形态变迁的首要因素,最终形成了被秦国统治的局面。总体来看,岳石至东周聚落数量与规模呈现上升的趋势,除泗水以南区域,绝大多数聚落分布在海拔较低距离河流较近的区域,沿洙水、薛水、漷水等河流群聚分布。聚落分布受河流影响较大,受地形因素影响很小。第四章为结语。一方面,按照年代与分期、聚落形态的变迁情况以及变迁原因三部分总结梳理全文。另一方面,根据客观和主观因素,总结了对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结合本文不足及研究内容,讨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K871.3
【部分图文】:
4图 1-1 泗水中上游地区位置图 田野发掘及调查工作概况)考古工作概况区内的田野工作开展较早,建国前主要是青铜器的零星发现以及个别遗发掘,早在清道光十年便在滕县凤凰山(今邹城市凤凰山)的涧沟出土一周晚期的伯俞父诸器①。1933 年滕县安上村村民在农耕时出土一批周代的青,随后山东大学对安上村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周代墓葬及部分龙山文生克昭:《续滕县志·金石志》,北京:法源寺,1944 年,第 2 页。生克昭:《续滕县志·金石志》,北京:法源寺,1944 年,第 7 页。
中上游夏商周时期的聚落考古研究 第一章泊南四湖现为山东地区最大的湖泊群,其形成年代大约在公元 14 世纪,和人为多种原因形成的①。除南四湖外,其余湖泊均较小。泗水中上游地区包含有多种类型的土壤,在酸性岩区域基本为棕壤,和石灰岩分布区域基本为褐土。平原及地势低洼的地区,主要分布有砂和潮土,有较强的生产潜力②。山区由于植被破坏等原因水土流失较严重合耕种,故平原多种有农田。 主要河流复原
19图 1-3 泗水中上游地区主要河流复原图改绘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年,第 26-27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目的、意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历年的考古发掘及调查报告、文物地图集、地方志等材料,出版社,2016 年,第 1-2 页。
本文编号:2837856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K871.3
【部分图文】:
4图 1-1 泗水中上游地区位置图 田野发掘及调查工作概况)考古工作概况区内的田野工作开展较早,建国前主要是青铜器的零星发现以及个别遗发掘,早在清道光十年便在滕县凤凰山(今邹城市凤凰山)的涧沟出土一周晚期的伯俞父诸器①。1933 年滕县安上村村民在农耕时出土一批周代的青,随后山东大学对安上村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周代墓葬及部分龙山文生克昭:《续滕县志·金石志》,北京:法源寺,1944 年,第 2 页。生克昭:《续滕县志·金石志》,北京:法源寺,1944 年,第 7 页。
中上游夏商周时期的聚落考古研究 第一章泊南四湖现为山东地区最大的湖泊群,其形成年代大约在公元 14 世纪,和人为多种原因形成的①。除南四湖外,其余湖泊均较小。泗水中上游地区包含有多种类型的土壤,在酸性岩区域基本为棕壤,和石灰岩分布区域基本为褐土。平原及地势低洼的地区,主要分布有砂和潮土,有较强的生产潜力②。山区由于植被破坏等原因水土流失较严重合耕种,故平原多种有农田。 主要河流复原
19图 1-3 泗水中上游地区主要河流复原图改绘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年,第 26-27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目的、意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历年的考古发掘及调查报告、文物地图集、地方志等材料,出版社,2016 年,第 1-2 页。
本文编号:2837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837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