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04:55
   建筑遗产测绘是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中国建筑遗产测绘事业已经过80年发展历程,由于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诸如管理机制不完善、标准要求缺失、专业人才匮乏等大量瓶颈性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主要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的测绘成果及相关历史文献、访问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和信息。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自中国营造学社开创性引入西方测量方法调查古建筑以来,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实践与理念发展的历史进程,全面考察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实践成果、理论与技术发展,尽可能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遗产测绘的发展变化脉络,对于解决测绘领域的发展瓶颈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按照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历史的时间顺序为主线进行论述。首先回顾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中国进行的建筑调查测绘实践,分析了中国营造学社系统开展建筑遗产测绘的背景和条件,进而对民国时期中国营造学社、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等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活动进行考察,分析了上述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建筑遗产测绘对于古建筑维修向文物保护工程转化的作用。其次,将1949年以后文物建筑测绘的历程以198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对文物测绘的实践历程、管理体制、技术理念、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展开论述。然后,对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史进行个案研究,作为共和国建立之后高等院校从事建筑测绘遗产活动的缩影。最后,就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存在误区、争议或长期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试图审视因果,以史为鉴,在已有的宏观建筑史学研究领域中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K879.1;TU198
【部分图文】:

论文结构,建筑遗产


建筑遗产测绘涉及多方面问题,其实施与组织管理、技术方法密不可分,对于建筑历研究和遗产保护实践又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历史分期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展开述。论文各章内容如下:第一章回顾了中国人使用西方科学方法测绘建筑遗产之前,西方和日本学者在中国进的建筑调查测绘实践,分析了中国营造学社系统开展建筑遗产测绘的背景和条件。第二章论述了中国营造学社古建筑测绘调查历程、学术思想、技术路线以及成就和影响第三章论述了民国时期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的建筑遗产保护实践、北京中轴线建筑测以及其他机构的考察测绘活动,分析了上述活动的历史意义和建筑遗产测绘对于古建筑维向文物保护工程转化的作用。第四章论述了共和国建立至文革结束后,在文物保护步入正轨、管理体系初步建设的景下,建筑遗产测绘的实践历程、理论发展、人才培养、保护应用等问题。第五章论述了改革开放至今,在文物保护机制逐步完善、开放的背景下,建筑遗产测管理体系与技术水平的发展,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以及对建筑历史理论研究的影第六章以天津大学为个案研究,回顾了天津大学 70 余年古建筑测绘历程及其历史经验第七章总结了建筑遗产测绘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其中的相关问题。

中国建筑,服装,家具,插图


人威廉·钱伯斯爵士(Sir William Chambers)在实地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图学语言介绍中国园林,在欧洲引发了强烈的影响。钱伯斯青年时从商,在各地航海期间对建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740 年代,他两次随瑞典东印度公司到达中国广州,考察、测绘了当地的园林和建筑。此后,他专门到巴黎美术学院进一步研修建筑学。1757 年,钱伯斯的著作《中国建筑、家具、服装和器物的设计》(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Furnitures,Dresses,Machines,and Utensils)出版。

北京,平面图


(2)柏石曼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又译“鲍希曼”)于 1902 年首次到达中国,游历了华北、胶东地区的古建筑,由此产生了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的强烈兴趣。1906 年,柏石曼再次来到中国,有计划地展开对中国建筑的全面考察,在 3 年时间内途经中国 12 个省份,对当地建筑进行考察研究,拍摄了数千张照片,并对其中少量建筑尤其是寺庙建筑进行了测绘①。回国后,他将在中国的考察成果出版为多部专著,包括《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DieBaukunst und ReligioeseKultur der Chinesen,Berlin,1911 年)、《中国的建筑与景观》(Baukunst und Landschaft in China, Berlin, 1923 年)、《中国建筑》(ChinesischeArchitektur,Berlin,1925 年)、《中国的建筑陶器》 (Chinesische Baukeramik, Berlin,1927 年 )等等 。在其著作中,柏石曼不仅细致、直观地对中国建筑进行描述,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建筑作了初步区别,并且透过建筑的形象、环境、空间布局等方面,对其中所体现的中国人的哲学观和宗教观进行了探讨。但是,柏石曼的考察并不关注建筑的建造年代,因而具有一种“非历史性”,这也是不被后来的中国学者所肯定的重要原因 。由于历史变图 1-2:北京大觉寺平面图,引自锡乐巴著《北京大觉寺》。

本文编号:2855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855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c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