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考古地层学的环境考古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9 11:07
  首先简要总结了我国传统考古学地层学的产生和发展,并且归纳了目前我国传统考古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传统考古地层学的重要意义及局限性。之后介绍了目前我国地质学和环境考古学在地层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1.我国黄土的研究,尤其是全新世黄土与考古文化层的对应。2.沙漠—黄土边界带与我国北方文化的关系3.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洪涝灾害的研究。在总结传统考古地层学并介绍我国地质学和环境考古学在地层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考古地层学目前探讨的比较热烈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粗浅的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在考古文化层是如何形成这个问题上,按照是否存在有人类遗迹、遗物以及人类活动的产生堆积为标准,将所有的地层分为自然地层和文化层。自然地层分可以分为长时间缓慢形成和短时间突然形成的两种。而文化层的形成相对复杂,一种情况为以自然力为主导作用并掺杂了少量人类行为的地层,另一种情况则主要是人类活动堆积起来的地层。在遗迹“悬挂”问题上,通过分析认为悬挂在理论上是有存在的可能性的,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以自然力量为主,人类活动为辅的缓慢形成的文化层上。但是目前尚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在分析了这两个问题之后,对我国环境考古地层学...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考古地层学的环境考古研究


我国周原黄土与文化层的对应关系(据周昆叔1995年)

边界带,沙漠,黄土,全新世


北界西起二连浩特,经银川沿腾格里沙漠,经古浪、青海湖南附近,穿青藏高原,终于藏南谷地[22](图如 2)。90 年代中期,孙继敏等学者提出了沙漠—黄土边界带的概念[23]。之后有学者陆续对沙漠—黄土边界带进行研究[24]。他们主要利用黄土研究中应用程度较高的磁化率、粒度、有机物质含量等指标研究更新世时期尤其是全新世时期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地层沉积、空间位置变化以及反映的环境变化。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沉积学特征,地层,黄土,风成砂


荣等人对靖边、榆林、洛川等多个剖面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并对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细致的分期[26]。而靳鹤龄等人则着重研究这一区域多处重要的沙地边缘的剖面,并对全新世时期这一区域的变化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27]。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体现为:末次间冰期时期发育有三层古土壤和两层黄土,末次冰期发育有三层风成砂和两层黄土。而全新世普遍发育有全新世古土壤和上面的一层风成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中盆地东部北刘剖面全新世大暖期气候高分辨率研究[J]. 徐勤向,党群,庞奖励.  固原师专学报. 2005(03)
[2]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研究问题的思考[J]. 朱 诚.  自然科学进展. 2005(02)
[3]建国后考古地层学的发展[J]. 刘斌,张婷.  文博. 2003(03)
[4]黄土与环境[J]. 刘东生.  科技和产业. 2002(11)
[5]环境考古中地层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 赵春青.  东南文化. 2001(11)
[6]渭北黄土台塬全新世地层高分辨率研究[J]. 黄萍,庞奖励,黄春长.  地层学杂志. 2001(02)
[7]全新世沙漠-黄土边界带空间格局的重建[J]. 靳鹤龄,董光荣,苏志珠,孙良英.  科学通报. 2001(07)
[8]中国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地层学基础[J]. 黄慰文.  人类学学报. 2000(04)
[9]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J]. 夏正楷,邓辉,武弘麟.  地理学报. 2000(03)
[10]末次间冰期以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移动与气候变化[J]. 董光荣,靳鹤龄,陈惠忠.  第四纪研究. 1997(02)



本文编号:2986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986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3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