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与世俗交汇的空间——湖南芷江天后宫会馆戏台探究
发布时间:2021-01-26 14:17
<正>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天后宫是当地福建会馆内的一座带有宗教性质的建筑,作为民间信仰活动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建筑研究价值。而附属于天后宫的古戏台,既是该会馆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用来祭祀神灵和戏剧演出的场所,在民间信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戏剧的发展和宗教活动的变化,戏台建筑也就有了新的内涵。探究怀化芷江会馆戏台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解读湖湘戏台文化和戏曲发展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文章来源】:南方文物.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戏台楹联(下联)
芷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芷江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县城芷江镇从汉初到唐末四度为州治所在地,元初至清中叶两度为府治,素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湘黔边境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交流中心,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明清时期,无论政要、商人,还是平民百姓进出云贵,主要由舞水河经船运至沅水,再到达全国各地。史载,当时这里商贾云集,水运发达,福建客商更是占芷江商贾半数以上。芷江天后宫(图一)位于芷江县城的舞水河西岸,为明代定居在这里的福建移民所建,后经明嘉靖,清乾隆、同治年间多次修建而成,咸丰初遭遇大火被毁,仅存石牌楼门坊。同治年间,以阮茂洲、汤双和、阮积顺、舒光顺、陈恒玉、聂床成、董万顺等为首复建,修复了戏台、天后神殿、武圣殿、财神殿、五通菩萨殿、观音堂等建筑,并为诸神重塑金身。可惜,1942年增加神像废于“灭神运动”。天后宫原为福建客商和移民会馆,占地3700多平方米,现保存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会馆坐西朝东,南北两侧建有耳室,中间三进:分别为戏台、正殿(妈祖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保存完整。芷江天后宫也是目前所发现的我国内陆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妈祖庙。
天后宫戏台(图二)面向妈祖殿,为单顶歇山式,斗拱,翘檐下的左右两侧为木雕龙首,10根木柱从地面穿台面而出支撑上架和舞台,戏台南北面阔19.2米,进深7.5米,为比较典型的过路台,即将戏台建于山门或过道上。此种戏台形式,一般被称为“山门之上为舞楼”或“山门戏台”,民间称之为“过路台”。这种山门戏台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戏台发展史上的一次变革,它在没有增加神庙总体占地面积的情况下扩大了观戏区面积,而且使戏台抬高,既有利于后面的观众观戏,又使得戏台整体建筑显得宏伟高大,高耸挺拔,巍然壮观,增添了美感,充分利用了现有空间。因此清代的戏台大多为这种样式。图三戏台藻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怀化境内的天后宫[J]. 鲁才全. 怀化师专学报. 2002(01)
[2]芷江漫行[J]. 刘鑫,邓玮凌. 民族论坛. 2001(05)
[3]奇特的芷江“天后宫”石雕艺术[J]. 蒋国经. 建筑. 1999(04)
[4]清代的天后宫与会馆[J]. 陈尚胜. 清史研究. 1997(03)
本文编号:3001259
【文章来源】:南方文物.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戏台楹联(下联)
芷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芷江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县城芷江镇从汉初到唐末四度为州治所在地,元初至清中叶两度为府治,素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湘黔边境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交流中心,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明清时期,无论政要、商人,还是平民百姓进出云贵,主要由舞水河经船运至沅水,再到达全国各地。史载,当时这里商贾云集,水运发达,福建客商更是占芷江商贾半数以上。芷江天后宫(图一)位于芷江县城的舞水河西岸,为明代定居在这里的福建移民所建,后经明嘉靖,清乾隆、同治年间多次修建而成,咸丰初遭遇大火被毁,仅存石牌楼门坊。同治年间,以阮茂洲、汤双和、阮积顺、舒光顺、陈恒玉、聂床成、董万顺等为首复建,修复了戏台、天后神殿、武圣殿、财神殿、五通菩萨殿、观音堂等建筑,并为诸神重塑金身。可惜,1942年增加神像废于“灭神运动”。天后宫原为福建客商和移民会馆,占地3700多平方米,现保存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会馆坐西朝东,南北两侧建有耳室,中间三进:分别为戏台、正殿(妈祖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保存完整。芷江天后宫也是目前所发现的我国内陆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妈祖庙。
天后宫戏台(图二)面向妈祖殿,为单顶歇山式,斗拱,翘檐下的左右两侧为木雕龙首,10根木柱从地面穿台面而出支撑上架和舞台,戏台南北面阔19.2米,进深7.5米,为比较典型的过路台,即将戏台建于山门或过道上。此种戏台形式,一般被称为“山门之上为舞楼”或“山门戏台”,民间称之为“过路台”。这种山门戏台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戏台发展史上的一次变革,它在没有增加神庙总体占地面积的情况下扩大了观戏区面积,而且使戏台抬高,既有利于后面的观众观戏,又使得戏台整体建筑显得宏伟高大,高耸挺拔,巍然壮观,增添了美感,充分利用了现有空间。因此清代的戏台大多为这种样式。图三戏台藻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怀化境内的天后宫[J]. 鲁才全. 怀化师专学报. 2002(01)
[2]芷江漫行[J]. 刘鑫,邓玮凌. 民族论坛. 2001(05)
[3]奇特的芷江“天后宫”石雕艺术[J]. 蒋国经. 建筑. 1999(04)
[4]清代的天后宫与会馆[J]. 陈尚胜. 清史研究. 1997(03)
本文编号:3001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00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