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耀州窑与北宋汝窑及南宋官窑青瓷釉的对比
发布时间:2021-02-03 17:08
对比分析了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釉的化学组成、玻璃相的分子结构、显微结构以及铁元素的化学状态等,并总结其色彩异化与地域特色形成的本质原因。结果表明:五代耀州窑青瓷釉含有相对较高的K2O和CaO含量,有利于绿蓝发色和釉层中气泡的长大与排出,故釉色泛青且釉面透明度和光泽度高。北宋汝窑青瓷釉含有相对较高的Fe2O3和P2O5含量,正是由于P5+对Fe3+的反极化作用,增强了釉面的蓝色调。同时,釉层中密集的气泡、析晶和分相结构不仅提高了釉面的乳浊度,并形成了蛋白石效果。南宋官窑青瓷釉的基础釉组成与汝窑青瓷釉相近,显微结构也相似,但由于其SiO2含量高,促使釉熔体在非均相成核阶段气泡聚集体的形成,进一步提高了乳浊度,并有利于釉面玉质感的形成。此外,烧成温度、埋藏土壤pH值以及制釉原料中铁元素存在形式的差异,也会影响青瓷釉的外观,同时也是地域特色形成的原因。
【文章来源】:硅酸盐学报. 2020,48(1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图文】:
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标本
图1和表2分别为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釉的颜色分布图及色度值。由图1a可见,五代耀州窑青瓷釉的明度值分布集中且较高,皆在65~70之间,而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釉的明度值则相对分散且较低。由图1b可见,五代耀州窑样品的釉色均位于黄绿区域内,靠近黄色轴,饱和度较高,视觉效果偏黄;北宋汝窑样品的釉色位于黄绿蓝区域内,饱和度较低,视觉效果青偏蓝;南宋官窑样品的釉色均位于黄绿区域内,靠近绿色轴,饱和度居中,视觉效果偏青。明度、色相、饱和度主要与瓷釉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及过渡金属离子的含量等密切相关。表3为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釉的化学组成。由表3可见,五代耀州窑青瓷釉含有相对较高的K2O和Ca O含量。高含量的K2O有利于绿蓝发色,Ca O则在釉中起熔剂的作用,可以提高釉熔体的流动性和釉面的光泽度,故其釉色泛青,釉面透明度和光泽度高[1]。北宋汝窑青瓷釉含有相对较高的Fe2O3和P2O5含量。P2O5不仅可以促进分相结构的普遍形成,导致铁元素的偏聚,加深汝瓷釉色,还可以通过P5+对Fe3+的的反极化作用,促进Fe2+的生成,有助于釉色偏蓝[14]。南宋官窑青瓷釉的基础釉组成与汝窑相近,而Si O2含量较高,Ti O2与Fe2O3含量较低,釉色较汝窑青瓷釉浅。比较所有样品的釉面效果,选择样品Y2、样品Y3、样品R2、样品R4、样品G2和样品G3做进一步的分析,样品照片如图2所示。
图3为所选样品釉面的XRD谱。由图3可以看出,所有样品在15°~35°之间均存在明显的馒头峰。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晶态的衍射峰,衍射峰的强度按照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南宋官窑的顺序依次减弱,表明五代耀州窑青瓷釉的结晶性最强,北宋汝窑次之,南宋官窑最弱。陶瓷釉的结晶性主要由化学组成决定,由于五代耀州窑青瓷釉中含有相对较高的Ca O含量,故其有利于钙长石晶体的析出。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釉的基础釉组成相近,所以所含物相种类相同,而含量略有差异,这可能与烧成温度的不同有关。图4为样品釉面的Raman光谱。由图4可以看出,所有样品在483.6和1 031.4 cm–1处均存在2个明显的Raman峰,前者对应[Si O4]四面体中Si—O键的弯曲振动,后者则为[Si O4]四面体中Si—O键的伸缩振动。Phillippe等[15]研究得出,这2个峰的面积比(Ip=A500/A1000)与玻璃的聚合度(∑[1/2Na2O+1/2K2O+Ca O]/∑[1/2Al2O3+Si O2]的摩尔比)成正比,而聚合度作为釉烧熔融温度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能够反映玻璃的熔融温度。因此,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样品Raman光谱的Ip值,间接判断陶瓷釉的烧成温度,Ip值越大,烧成温度越高。对所有样品[Si O4]四面体中Si—O键的弯曲振动峰和伸缩振动峰进行Gaussian拟合,并计算其对应的Ip值,结果如图5所示。对比发现,样品Y2和样品Y3的Ip值明显大于其它样品,且样品R2、样品R4与样品G2、样品G3相近,表明五代耀州窑青瓷的烧成温度相对较高,而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的烧成温度相近且较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代耀州窑天青瓷的研究[J]. 王芬,施佩,罗宏杰,朱建锋,张彪.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8(05)
[2]不同时期耀州窑青瓷制釉原料探讨[J]. 申静怡,Julian Henderson. 西部考古. 2018(01)
[3]清凉寺汝官窑青瓷釉料的科技探讨[J]. 丁银忠,李合,孙新民,陈铁梅,苗建民.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7(04)
[4]土壤pH对玉米与微生物竞争吸收氨基酸的影响[J]. 马庆旭,王峻,曹小闯,孙燕,孙涛,吴良欢.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7)
[5]磷酸钙含量对青瓷釉色的影响[J]. 施佩,王芬,赵广民,朱建锋,张彪,赵婷,王毅. 硅酸盐学报. 2016(12)
[6]南宋官窑制瓷科学研究[J]. 叶国珍,叶佳星. 中国陶瓷工业. 2015(06)
[7]分相呈色陶瓷釉的特性及呈色机理[J]. 王芬,罗宏杰,李强,李伟东. 硅酸盐学报. 2009(02)
[8]四川软玉猫眼的谱学综合鉴定[J]. 卢保奇,亓利剑,夏义本. 上海地质. 2008(03)
[9]试析汝窑的性质及相关问题[J]. 王团乐. 中原文物. 2005(04)
[10]玻璃中铁着色的结构分析及配位场理论探讨[J]. 张超武. 玻璃与搪瓷. 2004(06)
博士论文
[1]结构色成色机理与制备方法研究[D]. 殷海玮.复旦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河南省土壤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杨锋.河南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16866
【文章来源】:硅酸盐学报. 2020,48(1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图文】:
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标本
图1和表2分别为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釉的颜色分布图及色度值。由图1a可见,五代耀州窑青瓷釉的明度值分布集中且较高,皆在65~70之间,而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釉的明度值则相对分散且较低。由图1b可见,五代耀州窑样品的釉色均位于黄绿区域内,靠近黄色轴,饱和度较高,视觉效果偏黄;北宋汝窑样品的釉色位于黄绿蓝区域内,饱和度较低,视觉效果青偏蓝;南宋官窑样品的釉色均位于黄绿区域内,靠近绿色轴,饱和度居中,视觉效果偏青。明度、色相、饱和度主要与瓷釉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及过渡金属离子的含量等密切相关。表3为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釉的化学组成。由表3可见,五代耀州窑青瓷釉含有相对较高的K2O和Ca O含量。高含量的K2O有利于绿蓝发色,Ca O则在釉中起熔剂的作用,可以提高釉熔体的流动性和釉面的光泽度,故其釉色泛青,釉面透明度和光泽度高[1]。北宋汝窑青瓷釉含有相对较高的Fe2O3和P2O5含量。P2O5不仅可以促进分相结构的普遍形成,导致铁元素的偏聚,加深汝瓷釉色,还可以通过P5+对Fe3+的的反极化作用,促进Fe2+的生成,有助于釉色偏蓝[14]。南宋官窑青瓷釉的基础釉组成与汝窑相近,而Si O2含量较高,Ti O2与Fe2O3含量较低,釉色较汝窑青瓷釉浅。比较所有样品的釉面效果,选择样品Y2、样品Y3、样品R2、样品R4、样品G2和样品G3做进一步的分析,样品照片如图2所示。
图3为所选样品釉面的XRD谱。由图3可以看出,所有样品在15°~35°之间均存在明显的馒头峰。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晶态的衍射峰,衍射峰的强度按照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南宋官窑的顺序依次减弱,表明五代耀州窑青瓷釉的结晶性最强,北宋汝窑次之,南宋官窑最弱。陶瓷釉的结晶性主要由化学组成决定,由于五代耀州窑青瓷釉中含有相对较高的Ca O含量,故其有利于钙长石晶体的析出。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釉的基础釉组成相近,所以所含物相种类相同,而含量略有差异,这可能与烧成温度的不同有关。图4为样品釉面的Raman光谱。由图4可以看出,所有样品在483.6和1 031.4 cm–1处均存在2个明显的Raman峰,前者对应[Si O4]四面体中Si—O键的弯曲振动,后者则为[Si O4]四面体中Si—O键的伸缩振动。Phillippe等[15]研究得出,这2个峰的面积比(Ip=A500/A1000)与玻璃的聚合度(∑[1/2Na2O+1/2K2O+Ca O]/∑[1/2Al2O3+Si O2]的摩尔比)成正比,而聚合度作为釉烧熔融温度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能够反映玻璃的熔融温度。因此,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样品Raman光谱的Ip值,间接判断陶瓷釉的烧成温度,Ip值越大,烧成温度越高。对所有样品[Si O4]四面体中Si—O键的弯曲振动峰和伸缩振动峰进行Gaussian拟合,并计算其对应的Ip值,结果如图5所示。对比发现,样品Y2和样品Y3的Ip值明显大于其它样品,且样品R2、样品R4与样品G2、样品G3相近,表明五代耀州窑青瓷的烧成温度相对较高,而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的烧成温度相近且较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代耀州窑天青瓷的研究[J]. 王芬,施佩,罗宏杰,朱建锋,张彪.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8(05)
[2]不同时期耀州窑青瓷制釉原料探讨[J]. 申静怡,Julian Henderson. 西部考古. 2018(01)
[3]清凉寺汝官窑青瓷釉料的科技探讨[J]. 丁银忠,李合,孙新民,陈铁梅,苗建民.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7(04)
[4]土壤pH对玉米与微生物竞争吸收氨基酸的影响[J]. 马庆旭,王峻,曹小闯,孙燕,孙涛,吴良欢.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7)
[5]磷酸钙含量对青瓷釉色的影响[J]. 施佩,王芬,赵广民,朱建锋,张彪,赵婷,王毅. 硅酸盐学报. 2016(12)
[6]南宋官窑制瓷科学研究[J]. 叶国珍,叶佳星. 中国陶瓷工业. 2015(06)
[7]分相呈色陶瓷釉的特性及呈色机理[J]. 王芬,罗宏杰,李强,李伟东. 硅酸盐学报. 2009(02)
[8]四川软玉猫眼的谱学综合鉴定[J]. 卢保奇,亓利剑,夏义本. 上海地质. 2008(03)
[9]试析汝窑的性质及相关问题[J]. 王团乐. 中原文物. 2005(04)
[10]玻璃中铁着色的结构分析及配位场理论探讨[J]. 张超武. 玻璃与搪瓷. 2004(06)
博士论文
[1]结构色成色机理与制备方法研究[D]. 殷海玮.复旦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河南省土壤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杨锋.河南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16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016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