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粟特地区田野调查的甘肃庆城县穆泰墓出土胡人俑服饰边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4 09:41
2001年甘肃庆城县穆泰墓出土了一批彩绘陶胡人俑,在这些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的陶胡人俑(庆城县博物馆藏)上见有几种当时胡人的服饰。笔者关注的是这些服饰的边缘部位。本文通过笔者在粟特地区的田野调查,推定胡人俑服饰边缘部位的制作技术以及类型,并论述基于该技艺连接起来的各地特殊人群和文化的流动与交融。
【文章来源】:艺术设计研究. 2020,(03)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手指织造情景(2016年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
乌兹别克斯坦的各种综版织带
中国综版式织机起源至迟不晚于商代(公元前13世纪)和东周(公元前8~3世纪)时期。这种技术应该是编织向织造的过渡产物。笔者推测“综版”原本可能是一种用于搓韧皮纤维而制作纱线(绳子)的工具,后来演变为利用综版进行织造的方法。据《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记载“1972年,在辽宁省北票丰下的商代遗址中,发现有一小片综版式织机织成的织物。经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分析,该织物重叠,结块硬化,呈淡黄色,纱线均匀无捻度,像丝织品,织物的结构是上下绞转,纵截面呈椭圆形,圈内残存有纬纱,是一种典型的综版式织机织造的织品。1976年在山东临淄郎家庄的一号东周殉人墓中,发现有两块由同样结构的综版式织机织造的织品。丰下遗址和郎家庄一号墓出土的丝织品都是单层织物,两根经纱一组,每织一纬,上下交换一次位置,这大概是古代出现的最原始的绞纱织品”(2)。以上文章描述的意思是该出土品是利用两孔综版来织成的,笔者认为综版式织机的历史,是从两孔综版开始,后来发展了如今在西藏藏族还在使用的四孔综版,贵州安顺屯堡人与河南登封汉族的六孔综版等(3)。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在粟特(Sogdiana),相当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州和布哈拉州、塔吉克斯坦的索格特州—还在使用两孔综版来织造服饰边缘部分用的细带,这可能是从中国商代延续到现在的综版式织机织造技术的“活化石”。当时唐代的粟特人所穿着的服装也很有可能用到这种织造技术来制作,实际上从几个穆泰墓出土胡人俑身上的服饰也能看出醒目的边缘部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综版式织机[J]. 鸟丸知子. 艺术设计研究. 2019(01)
本文编号:3018108
【文章来源】:艺术设计研究. 2020,(03)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手指织造情景(2016年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
乌兹别克斯坦的各种综版织带
中国综版式织机起源至迟不晚于商代(公元前13世纪)和东周(公元前8~3世纪)时期。这种技术应该是编织向织造的过渡产物。笔者推测“综版”原本可能是一种用于搓韧皮纤维而制作纱线(绳子)的工具,后来演变为利用综版进行织造的方法。据《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记载“1972年,在辽宁省北票丰下的商代遗址中,发现有一小片综版式织机织成的织物。经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分析,该织物重叠,结块硬化,呈淡黄色,纱线均匀无捻度,像丝织品,织物的结构是上下绞转,纵截面呈椭圆形,圈内残存有纬纱,是一种典型的综版式织机织造的织品。1976年在山东临淄郎家庄的一号东周殉人墓中,发现有两块由同样结构的综版式织机织造的织品。丰下遗址和郎家庄一号墓出土的丝织品都是单层织物,两根经纱一组,每织一纬,上下交换一次位置,这大概是古代出现的最原始的绞纱织品”(2)。以上文章描述的意思是该出土品是利用两孔综版来织成的,笔者认为综版式织机的历史,是从两孔综版开始,后来发展了如今在西藏藏族还在使用的四孔综版,贵州安顺屯堡人与河南登封汉族的六孔综版等(3)。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在粟特(Sogdiana),相当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州和布哈拉州、塔吉克斯坦的索格特州—还在使用两孔综版来织造服饰边缘部分用的细带,这可能是从中国商代延续到现在的综版式织机织造技术的“活化石”。当时唐代的粟特人所穿着的服装也很有可能用到这种织造技术来制作,实际上从几个穆泰墓出土胡人俑身上的服饰也能看出醒目的边缘部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综版式织机[J]. 鸟丸知子. 艺术设计研究. 2019(01)
本文编号:3018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018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