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两周时期折肩高弧裆铜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1 04:31
  折肩高弧裆铜鬲是具有折沿、折肩、高弧裆(亦有称瘪裆)等特征的铜鬲。建国以来,在今湖北、河南、安徽、山东等地发现的折肩高弧裆铜鬲已有六十五件之多。前辈学者对此多有论述,但研究多针对各区域文化内部的折肩鬲,对跨区域的系统研究的部分则显缺乏。系统研究折肩高弧裆铜鬲,有助于了解这一器物的文化内涵,以及其代表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首先对折肩高弧裆铜鬲进行类型学研究,根据折肩程度、腹部和足部形态将其分为五型九式。而后对其进行分期,并依据所属器物群对各器进行年代判断。通过使用标准器断代法和桥联法与年代清晰的器物群进行对比,从而廓清了折肩高弧裆铜鬲的年代存续范围,即从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在对各器物群进行文化因素分析之后,了解了各器物群的文化属性,并通过与文献记载进行比较,明确了各器物群所属的国族。在此基础上对折肩高弧档铜鬲在各国族与各文化之间的传播发展进行研究,经深入研究可知各型基本处于前述区域内的小文化圈,这一情况既与地理范围有关又与各文化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有关。最后结合学术界已有的看法,对折肩高弧档铜鬲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A型鬲来源于黄国,B型鬲是在A型鬲的基础上的改造。C型鬲代表了群舒地区与曾国之...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命名
    (二) 折肩高弧裆铜鬲的发现与著录情况
    (三) 研究现状
    (四) 本文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折肩高弧裆铜鬲的类型学研究
    (一) 类型学研究
    (二) 小结
第二章 器物的分期与年代
    (一) 分期
    (二) 各器物群的年代判断
    (三) 小结
第三章 青铜折肩鬲的起源与发展
    (一) 学术界对青铜折肩鬲起源与发展的看法
    (二) 对青铜折肩鬲起源问题的探讨
    (三) 小结
第四章 各器物群的文化因素分析
    (一) 湖北、河南地区器物群的文化因素分析
    (二) 安徽地区器物群的文化因素分析
    (三) 山东地区器物群的文化因素分析
    (四) 小结
附论 淮夷文化与群舒文化的辨析
结语
附表 出土青铜折肩鬲器物群器物组合关系统计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铜器三题[J]. 郎剑锋.  江汉考古. 2016(04)
[2]牺首鼎的年代及相关问题[J]. 张爱冰.  考古. 2015(01)
[3]汉淮诸国青铜礼制初探[J]. 张闻捷.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4(11)
[4]论随州文峰塔一号墓的年代及其学术价值[J]. 徐少华.  江汉考古. 2014(04)
[5]随州文峰塔M1(曾侯与墓)、M2发掘简报[J]. 项章,余乐,左迟,谭姣娥,易泽林,陈秋红,汪保明,黄玉洪,熊燕,周蜜,凡国栋,方勤,罗运环,徐少华,院文清,张成明,后加升,马业平.  江汉考古. 2014(04)
[6]海岱地区出土东周铜容器研究[J]. 毕经纬.  考古学报. 2012(04)
[7]山东安丘柘山镇东古庙村春秋墓[J]. 刘冠军,李景法.  文物. 2012(07)
[8]青铜折肩鬲渊源初探[J]. 陈学强.  苏州文博论丛. 2011(00)
[9]从随葬铜器墓看周代莒国贵族埋葬制度[J]. 吴伟华.  文博. 2009(03)
[10]青铜器窃曲纹的来源及分型[J]. 张德良.  文物. 2009(04)

博士论文
[1]商周青铜簋整理与研究[D]. 任雪莉.陕西师范大学 2014
[2]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D]. 毕经纬.陕西师范大学 2013
[3]东周时期海岱地区青铜器研究[D]. 吴伟华.南开大学 2012
[4]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D]. 王峰.安徽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淮河流域周代陶鬲研究[D]. 杨习良.吉林大学 2018
[2]周代附足铜簋研究[D]. 李扬.吉林大学 2016
[3]群舒文化比较研究[D]. 王庆光.安徽大学 2015
[4]春秋时期淮河流域青铜器纹饰研究[D]. 王盼盼.安徽大学 2014
[5]曾国青铜礼器研究[D]. 王安娜.中国美术学院 2014
[6]江淮地区群舒陶器遗存初步研究[D]. 朱辞.安徽大学 2013
[7]群舒青铜器初步研究[D]. 孙振.安徽大学 2012
[8]沂沭河流域商周青铜器研究[D]. 张叶亭.陕西师范大学 2010
[9]曾国墓葬探析[D]. 王斌.华中师范大学 2009
[10]山东出土东周青铜礼容器研究[D]. 毕经纬.陕西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28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028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0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