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中游地区石山子文化遗存初探——以豫东鹿邑武庄遗址为个案
发布时间:2021-02-18 19:21
裴李岗时代中期阶段,皖西北地区以小山口、古台寺为代表的一类遗存,打开了中原裴李岗文化与海岱后李文化的交流通道。在两支考古学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过程中,淮河中游地区形成了一支具有显著地方特征的考古学文化——石山子文化;豫东鹿邑武庄遗址一、二期遗存分别代表了石山子文化第二、第三期。据层位关系及典型陶器演变轨迹,可分别将武庄一、二期遗存分为两段和三段;一期遗存约相当于中原裴李岗文化晚期、仰韶文化早期阶段,二期遗存略与仰韶文化中期的郑州大河村遗址一、二期相当。从主体文化面貌观察,武庄一期、二期遗存具有承袭关系,分别代表石山子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地方类型:石山子类型、侯家寨类型。
【文章来源】:中原文物.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石固遗址第Ⅳ期与武庄一期陶器对照图
尽管武庄二期遗存与周邻地区同期的几支考古学文化均有一定的联系,譬如同郑州大河村遗址一、二期[47]以及长江下游薛家岗遗址第二、三期[48]在文化面貌上皆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其与定远侯家寨二期遗存[49]在陶器质地、颜色、纹饰、彩陶纹样以及器形等诸多方面具有更大的共性。二者陶器器类皆以鼎、罐、豆、碗、盆、壶等为主,尤其是钵形、碗形、圈足豆,釜形、罐形鼎以及小口双耳壶等形制基本相同或相近。(图四)这表明二者的主体文化面貌具有一致性,同属于石山子文化系统。发掘者曾建议将以武庄二期为代表分布于淮河中游两岸、面貌特征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定名为“武庄二期文化”[50];近来又有学者认为以侯家寨二期、武庄二期等为代表的一类文化遗存,因拥有一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器物组合群,应独立命名为侯家寨文化[51]。我们对这两种观点持保留态度,因为武庄二期、侯家寨二期均是在武庄一期、侯家寨一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承袭关系,理应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如前所述,石山子类型、侯家寨类型代表了石山子文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如是,我们可暂将以武庄二期、侯家寨二期等为代表的石山子文化晚期遗存称之为“侯家寨类型”。
通过与石山子、侯家寨、双墩等典型石山子文化遗址的对比,可知豫东鹿邑武庄的一期、二期遗存大致处于石山子文化的第二、第三期。现透过对鹿邑武庄遗址发现的石山子文化遗存进行分析,从而管窥淮河流域石山子文化在豫东地区的基本特征。三武庄石山子文化遗存分期与年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徽定远侯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J]. 唐更生,陈艳,阚绪杭. 考古学报. 2019(01)
[2]论侯家寨文化[J]. 陈艳. 东南文化. 2016(02)
[3]淮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王吉怀,吕春瑾. 东南文化. 2016(01)
[4]皖北小孙岗、南城孜、杨堡史前遗址试掘简报[J]. 余杰,张辉,陈冰白. 考古. 2015(02)
[5]双墩文化的北上与北辛文化的形成——从济宁张山“北辛文化遗存”论起[J]. 韩建业. 江汉考古. 2012(02)
[6]略论安徽史前考古发现中的早期文明因素[J]. 李忠林. 东南文化. 2011(06)
[7]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J]. 阚绪杭,周群. 考古学报. 2007(01)
[8]河南鹿邑县武庄遗址的发掘[J]. 赵新平,张志清,张文军. 考古. 2002(03)
[9]安徽淮河流域早期原始文化略说[J]. 朔知. 东南文化. 1999(05)
[10]试论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J]. 冀和. 中原文物. 1997(02)
本文编号:3039987
【文章来源】:中原文物.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石固遗址第Ⅳ期与武庄一期陶器对照图
尽管武庄二期遗存与周邻地区同期的几支考古学文化均有一定的联系,譬如同郑州大河村遗址一、二期[47]以及长江下游薛家岗遗址第二、三期[48]在文化面貌上皆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其与定远侯家寨二期遗存[49]在陶器质地、颜色、纹饰、彩陶纹样以及器形等诸多方面具有更大的共性。二者陶器器类皆以鼎、罐、豆、碗、盆、壶等为主,尤其是钵形、碗形、圈足豆,釜形、罐形鼎以及小口双耳壶等形制基本相同或相近。(图四)这表明二者的主体文化面貌具有一致性,同属于石山子文化系统。发掘者曾建议将以武庄二期为代表分布于淮河中游两岸、面貌特征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定名为“武庄二期文化”[50];近来又有学者认为以侯家寨二期、武庄二期等为代表的一类文化遗存,因拥有一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器物组合群,应独立命名为侯家寨文化[51]。我们对这两种观点持保留态度,因为武庄二期、侯家寨二期均是在武庄一期、侯家寨一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承袭关系,理应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如前所述,石山子类型、侯家寨类型代表了石山子文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如是,我们可暂将以武庄二期、侯家寨二期等为代表的石山子文化晚期遗存称之为“侯家寨类型”。
通过与石山子、侯家寨、双墩等典型石山子文化遗址的对比,可知豫东鹿邑武庄的一期、二期遗存大致处于石山子文化的第二、第三期。现透过对鹿邑武庄遗址发现的石山子文化遗存进行分析,从而管窥淮河流域石山子文化在豫东地区的基本特征。三武庄石山子文化遗存分期与年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徽定远侯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J]. 唐更生,陈艳,阚绪杭. 考古学报. 2019(01)
[2]论侯家寨文化[J]. 陈艳. 东南文化. 2016(02)
[3]淮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王吉怀,吕春瑾. 东南文化. 2016(01)
[4]皖北小孙岗、南城孜、杨堡史前遗址试掘简报[J]. 余杰,张辉,陈冰白. 考古. 2015(02)
[5]双墩文化的北上与北辛文化的形成——从济宁张山“北辛文化遗存”论起[J]. 韩建业. 江汉考古. 2012(02)
[6]略论安徽史前考古发现中的早期文明因素[J]. 李忠林. 东南文化. 2011(06)
[7]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J]. 阚绪杭,周群. 考古学报. 2007(01)
[8]河南鹿邑县武庄遗址的发掘[J]. 赵新平,张志清,张文军. 考古. 2002(03)
[9]安徽淮河流域早期原始文化略说[J]. 朔知. 东南文化. 1999(05)
[10]试论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J]. 冀和. 中原文物. 1997(02)
本文编号:3039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039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