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豫北冀南地区龙山早期遗存新探

发布时间:2021-03-04 10:10
  豫北冀南地区发现的龙山早期遗存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南麓的豫西北、豫北南部和太行山东麓的冀南三个区域。豫西北龙山早期遗存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是该文化的东部边缘区。豫北南部、冀南龙山早期遗存均是大司空文化的孑遗,前者是在大司空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庙底沟二期、大汶口、秦王寨等文化因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后者主要在大司空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受周边文化因素的影响力度较小。豫北南部、冀南龙山早期遗存在地层关系、陶器特征及组合等方面与当地后岗二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传承性,是后岗二期文化的主要来源。 

【文章来源】:南方文物.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豫北冀南地区龙山早期遗存新探


前高庄遗址龙山早期陶器

龙山,遗址,陶器,槐树


长泉遗址于1992年发现,1996年发掘,发掘面积6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至唐代多个时期文化遗存。龙山早期遗存即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清理灰坑9座,坑内出土遗物主要为陶片。以夹砂灰、褐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泥质红陶极少,纹饰常见竖、斜篮纹,次为素面,偶见方格纹、绳纹、附加堆纹、凹弦纹等。器型主要有罐形鼎、斝、釜灶、折沿罐、小口高领罐、敞口盆、敛口瓮、缸、豆、假圈足碗、平底杯、圈足杯等。图四东万年遗址龙山早期陶器

龙山,陶器,遗址


图三槐树屯遗址龙山早期陶器许村遗址于1994年发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50平方米,清理龙山早期灰坑2座。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稍弱,陶色以灰、褐色居多,器表以素面为主,纹饰常见绳纹和篮纹,篮纹有横、斜、竖三种,附加堆纹、弦纹、方格纹、鸡冠鋬等极少。器型有盆形鼎、折沿深腹罐、釜灶、小罐、宽沿盆、缸、瓮、壶、敛口钵、平底杯、豆、碗、器盖等。许村龙山早期陶器特征及组合与长泉庙底沟二期文化基本一致,文化性质应属庙底沟二期文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庙底沟二期文化再研究——以豫西晋西南地区为中心[J]. 魏兴涛.  考古与文物. 2016(05)
[2]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J]. 韩建业.  考古学报. 2006(02)
[3]豫北冀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回顾与展望[J]. 乔登云.  文物春秋. 2001(05)
[4]磁县下潘汪遗址发掘报告[J]. 唐云明.  考古学报. 1975(01)
[5]安阳洹河流域几个遗址的试掘[J]. 杨锡璋.  考古. 1965(07)
[6]河北邯郸百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J]. 罗平.  考古. 1965(04)
[7]河北邢台柴庄遗址調查[J]. 唐云明.  考古. 1964(06)



本文编号:3063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063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4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