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吴哥古迹崩密列东神道建筑考古复原的初步构想——兼论崩密列遗址整体保护问题
发布时间:2021-03-28 06:21
崩密列(Beng Mealea)遗址是柬埔寨吴哥王朝核心区外围的一处寺庙遗址,其位置显要、规模宏大,在现存的吴哥古迹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东神道是进入该寺的主要道路,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2017年中柬双方成立了联合考古工作组,共同开展了崩密列遗址的资料收集、整体格局初探,并将东神道选作一处典型建筑,通过获取的东神道地形测绘、三维激光扫描、考古调查等科学数据,结合考古发掘的散落构件与建筑遗迹,应用建筑考古方法将线索相互佐证,对东神道的建筑形制与结构进行了初步复原。针对国际上长期存在对该遗址修复理念和方法的争议,提出现状遗址保护、局部重点修复、整体复原修复等三种不同的修复设想,并以局部重点修复方案为重点,尝试应用虚拟修复实验,开展修复过程和效果的数字化实践,不仅可以推动崩密列遗址的展示和利用,也能为保护修复提供更多的参照。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遗产. 2020,(05)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围墙现状
神道东段现状
关于崩密列遗址最早期的历史,至今没有发现具体可靠的记载。研究者曾根据一份贝叶经记载的“格多密列的故事”(Ke Tu Mealea)来进行推测。这个故事记载说,因陀罗令工匠之神毗首羯摩下凡,为格多密列国王修建了一座有池水环绕的寺庙。毗首羯摩在修建完成吴哥寺后,便开始着手建造崩密列寺。由于格多密列国王参与了寺院的工程建设,人们便借用国王名字的一部分“密列”,将寺庙命名为崩密列[2]。吴哥时期寺庙和一些大型建筑研究者,都会提及和引用这个故事,它已成为吴哥所有重要建筑的共同历史来源。一般认为,这个故事大约形成于中世纪时期(约公元15-19世纪上半叶),此时柬埔寨已不再大规模修建寺庙,百姓们大多倾向于相信一些大型建筑出自天神之手的传说,认为只有天神才有能力营造这些寺庙。可见,尽管“格多密列的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棉民族的历史记忆,也说明崩密列与吴哥寺在建造年代上存在紧密的联系。由于缺乏碑铭和古代文献的准确记载,各国学者们对崩密列的建筑年代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最早有“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建造说”,后有“吴哥寺之前说”“吴哥寺之后说”,近年又出现了“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之说”等多种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崩密列遗址的建造技术、造像、门窗、立柱、墙面装饰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和分析,笔者倾向于其建造时间在公元12世纪左右,属于吴哥寺风格向巴戎寺风格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也是目前各国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柬埔寨吴哥大型建筑遗址:崩密列初探[J]. 许言,黄雯兰,Chhean Ratha. 中国文化遗产. 2018(04)
本文编号:3105045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遗产. 2020,(05)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围墙现状
神道东段现状
关于崩密列遗址最早期的历史,至今没有发现具体可靠的记载。研究者曾根据一份贝叶经记载的“格多密列的故事”(Ke Tu Mealea)来进行推测。这个故事记载说,因陀罗令工匠之神毗首羯摩下凡,为格多密列国王修建了一座有池水环绕的寺庙。毗首羯摩在修建完成吴哥寺后,便开始着手建造崩密列寺。由于格多密列国王参与了寺院的工程建设,人们便借用国王名字的一部分“密列”,将寺庙命名为崩密列[2]。吴哥时期寺庙和一些大型建筑研究者,都会提及和引用这个故事,它已成为吴哥所有重要建筑的共同历史来源。一般认为,这个故事大约形成于中世纪时期(约公元15-19世纪上半叶),此时柬埔寨已不再大规模修建寺庙,百姓们大多倾向于相信一些大型建筑出自天神之手的传说,认为只有天神才有能力营造这些寺庙。可见,尽管“格多密列的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棉民族的历史记忆,也说明崩密列与吴哥寺在建造年代上存在紧密的联系。由于缺乏碑铭和古代文献的准确记载,各国学者们对崩密列的建筑年代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最早有“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建造说”,后有“吴哥寺之前说”“吴哥寺之后说”,近年又出现了“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之说”等多种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崩密列遗址的建造技术、造像、门窗、立柱、墙面装饰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和分析,笔者倾向于其建造时间在公元12世纪左右,属于吴哥寺风格向巴戎寺风格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也是目前各国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柬埔寨吴哥大型建筑遗址:崩密列初探[J]. 许言,黄雯兰,Chhean Ratha. 中国文化遗产. 2018(04)
本文编号:3105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105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