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伊犁河谷地区伊犁河流域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3 04:30
  伊犁河谷地处祖国西陲,缘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其拥有较为丰富的降水量和较为充裕的日照条件,这也使其成为游牧民族游牧的理想场所。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一大的时间范畴内,塞人、大月氏及乌孙等游牧民族曾先后占据此地,并逐步发展成为他们的活动中心,同时遗留下了大量的考古遗存,深入研究这些考古遗存对于正确认识其文化面貌并尝试建立该区域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均有重要的意义。伊犁河流域文化是一支主要分布于伊犁河两岸的跨国性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伊犁河谷地区是该文化在中国境内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域。文章首先依据伊犁河谷考古遗存自然地理分布现状,将所有遗存分为喀什河流域、巩乃斯河流域和特克斯河流域三个小区,各个小区的分期研究是建立在处于该小区内各个墓地自身分期基础之上的;具体到单个墓地的研究,文章以陶器组合为基础,通过对比器物形态特征并结合墓葬其它因素将单个墓地的墓葬进行分组,运用器物比较研究的方法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各组墓葬进行排序,大致排出组别间的时序关系;最后运用整体器物形态比较研究的方法并结合全部随葬器物对比归纳出整个文化的分期。文章将该文化分为四期7段,文化年代的上限当在公元前9世纪,下限不晚于...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伊犁河谷地区伊犁河流域文化研究


—1伊犁河谷地形图

分区图


疆伊犁河谷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科古尔琴山、婆罗科努山以及哈尔提山分别纵横其南北两端,在该区域内亦有喀什河、巩乃斯河以及众多支流交错分布。处于山脉间的河谷地带,由于其充足的水源和,使其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游牧、栖息的理想场所,然地理条件是孕育该地区早期人类文明的保证。考古学的研究中,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往往会同时受到诸多因素约,其中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文章认为,对该葬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应注意其自然地理分布状况的差异,由于地制,遗存往往会成片状集中分布,形成一个个较为密集的分布区,文化分区提供了基础。故文章首先依据考古遗存自然地理分布的状域内的考古遗存划分为三个小区,即集中分布在流域北部的喀什河分布在流域东部及东南部的巩乃斯河小区以及集中分布在流域南部区。

墓葬形制,科克,墓葬,形制


M40 2—2 穷科克一号墓地墓葬形制图理来看,同一种封堆下有不同形制的墓室,,同一封堆下的墓室结构不同且墓室口上方况在整个伊犁河谷都是常见的。需要说明的墓室形制所做的类别的划分,并不代表前后了更好的理清这些各种类别各种形制的墓葬一。地 55 座墓葬中,除 1 座有封堆无墓室、53 座墓葬中,41 座墓葬有随葬品,共出土 13 件、铁器 15 件、骨器 13 件、铜器 1 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伊犁河谷铜鍑研究[J]. 李溯源,吴立,李枫.  文物. 2013(06)
[2]新疆新源县别斯托别墓地2010年的发掘[J]. 阮秋荣.  考古. 2012(09)
[3]新疆特克斯县阔克苏西2号墓群的发掘[J]. 阮秋荣,王永强,阿里甫·尼亚孜.  考古. 2012(09)
[4]新疆伊犁尼勒克汤巴勒萨伊墓地发掘简报[J]. 阮秋荣,阿里甫,王云,张树春,关巴,佟文康,张杰,刘玉生.  文物. 2012(05)
[5]新疆史前考古研究的新进展[J]. 刘学堂,李文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1)
[6]新疆尼勒克县加勒克斯卡茵特墓地发掘简报[J]. 刘学堂,钱耀鹏,李溯源,于建军,周晓明,西北大学2000级部分考古专业学生,张玉芹,新华,周晓明,吕恩国.  考古与文物. 2011(05)
[7]论伊犁河谷索墩布拉克文化[J]. 丁杰.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8]2010年新疆伊犁河流域考古新收获[J]. 阮秋荣.  西域研究. 2011(02)
[9]新疆波马墓葬年代族属再探讨[J]. 邓丽,毕德广.  文物春秋. 2011(01)
[10]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存探析[J]. 邵会秋.  边疆考古研究. 2009(00)

硕士论文
[1]新疆伊犁河流域史前时期墓葬初步研究[D]. 张中华.西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34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134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8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