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李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01:07
本文关键词:后李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后李文化是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也是目前海岱地区所见最早的新石器文化。由于材料发表较少,学界对后李文化的研究一直不够深入,在分期年代、地方类型的划分上还缺乏综合的、全面的探讨。环境、聚落、生业的研究也因为没有年代框架的支撑,在微观研究方面面临很大困难。传统上,后李文化的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交流颇受学界重视,但其取得的成果还有检讨的必要。 本文的目的在于对后李文化的时空框架、环境、聚落、生业、来源去向等各个方面做一综合、全面的研究,并在一些认识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对后李文化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文章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绪论部分,介绍后李文化的研究简史和本文研究所用的理论与方法。 其次是后李文化的时空框架研究。以典型遗址和典型器物为基础,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理论方法,将后李文化分为8期、三大阶段。检讨后李文化中14C测年的使用问题,统一用OxCal v4.2对半衰期为5568年的测年数据进行高精度树木年轮校正,推定后李文化的绝对年代为距今9000-7300年。通过对后李文化分布范围及其差异的讨论,将后李文化分为确定的鲁北类型以及尚需确认的鲁中南类型,并认为月庄遗址同鲁中南类型关系密切。 第三部分,社会考古学研究,包括后李文化的自然环境、聚落形态、生业经济三个方面。首先对后李文化的气候植被、水文地貌等进行了复原,在此过程中注意到第四纪环境研究在绝对年代运用方面的不足并进行了大致的校正,同时注意与后李文化遗址本身所做的环境考古学研究相结合。聚落考古方面,从微观的家户、宏观的聚落及区域方面对后李文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荆山和西河聚落家户的环形功能分区模式,并将家户内部大致分为火塘区、火塘操作区、活动区、存储置物区、通道区与睡眠区。西河聚落和小荆山环壕聚落显示了先民居住区的迁移现象,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后李文化遗址的密集分布及面积较大等特点。在后李文化中期,小清河流域的众多遗址呈等距分布模式,表明聚落之间的关系较为平等。最后,对后李文化农业发展程度做出评价,从外部压力和内部适应两个方面,认为后李文化的生业是以非生产性经济占主导的。其生计模式经历了从“广谱模式”到“专业性广谱模式”,再到“逆广谱模式”的转变,环境变化和技术进步可能是生计模式转变的原因。以西河和月庄遗址为例研究了后李文化的制陶技术,重点探讨了其磨光技术的使用。 第四部分,后李文化来源与去向的研究。首先探讨了后李文化的来源,泰沂山以南的黄崖一类遗存应该是后李文化的源头,但如何到达泰沂山以北地区尚存疑问。后李文化去向则是北辛文化。后李文化向北辛文化的过渡与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东进有密切关系。 第五部分,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了未来后李文化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后李文化 分期和年代 地方类型 环境 聚落形态 生业经济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1.13
【目录】:
- 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绪论14-23
- 第一节 研究简史14-20
- 第二节 理论与方法20-23
- 第一章 分期与年代23-52
- 第一节 典型遗址分析23-31
- 第二节 典型陶器的演化31-41
- 第三节 相对年代研究41-44
- 第四节 绝对年代研究44-52
- 一 对测年数据使用问题的检讨44-46
- 二 后李文化的绝对年代46-52
- 第二章 地方类型的划分52-64
- 第一节 分布范围的讨论52-59
- 一 泰沂山以南地区52-53
- 二 皖北、苏北地区53-57
- 三 胶东半岛地区57-59
- 第二节 后李文化的地方类型59-64
- 第三章 自然环境背景64-78
- 第一节 现代自然环境概况64-65
- 第二节 后李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65-73
- 第三节 后李文化遗址的环境考古研究73-78
- 第四章 聚落形态研究78-94
- 第一节 家户形态研究78-87
- 一 西河遗址——以F62为例79-86
- 二 小荆山遗址——以F11为例86-87
- 第二节 单个聚落的形态研究87-91
- 一 西河聚落87-89
- 二 小荆山环壕聚落89-91
- 第三节 后李文化宏观聚落分析——以小清河流域为例91-94
- 第五章 生业经济分析94-108
- 第一节 农业的发展水平——与环境、聚落的关系94-99
- 第二节 生计模式的演变99-103
- 第三节 制陶技术研究103-108
- 第六章 后李文化的源流108-114
- 第一节 后李文化的来源108-110
- 第二节 后李文化的去向110-114
- 结语114-116
- 参考文献116-124
- 致谢124-12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富华,叶永英,麦学舜,刘粤霞;从孢粉分析试论北京地区两泥炭矿的时代和形成环境[J];地震地质;1981年01期
2 童国榜,张俊牌,严富华,麦学舜;华北平原东部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序列与气候分期[J];地震地质;1991年03期
3 周昆叔 ,严富华 ,梁秀龙 ,叶永英;北京平原第四纪晚期花粉分析及其意义[J];地质科学;1978年01期
4 A·B·布雅文 ,于汇历,盖立新;采集和送交碳素测年样品的有关问题[J];北方文物;1989年04期
5 毛晓平;刘翠芝;卢友发;;山东古代气候与海岸变迁[J];河南气象;2006年02期
6 黄克映;;裴李岗、磁山文化长条形石铲辨——试论其文化的农业阶段及经济状况[J];华夏考古;1992年04期
7 ;山东章丘龙山三村窑厂遗址调查简报[J];华夏考古;1993年01期
8 王守功 ,宁荫堂;山东章丘市小荆山后李文化环壕聚落勘探报告[J];华夏考古;2003年03期
9 吴文祥,葛全胜;全新世气候事件及其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J];华夏考古;2005年03期
10 崔天兴;;“广谱革命”及其研究新进展[J];华夏考古;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艳波;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后李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17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