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忠县洞天堡墓地出土西汉青铜钫的腐蚀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6 23:02
为了解重庆洞天堡墓地出土青铜器的保存状况、腐蚀产物种类和埋藏环境特征等,并探索其锈蚀成因,为即将进行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重庆忠县洞天堡墓地出土青铜钫残片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和锈蚀物结构成分分析,并利用X射线荧光和微生物分析技术对青铜钫附着土壤进行成分和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该青铜钫锈蚀物含孔雀石、白铅矿、铅钒、磷氯铅矿、砷铅矿和赤铜矿等;外层锈蚀存在磷和氯元素富集现象;土壤中的磷、硫和氯等元素向青铜器迁移,青铜器中铜、锡和铅元素因腐蚀向土壤中流失;附着土富含多种真菌类微生物,促进了磷氯铅矿和砷铅矿的形成。
【文章来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0,32(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样品D1表面显微照片
样品D2表面显微照片
通过分析可知腐蚀产物主要有孔雀石、白铅矿、赤铜矿、磷氯铅矿、砷铅矿、铅钒和铜蓝等。含氯的腐蚀产物仅检测到磷氯铅矿、砷铅矿,二者均为铅的氯化腐蚀物,而未检测到铜的含氯腐蚀产物。铜蓝为断面基体内检测到,可能为青铜器冶炼残留物Cu2S的转化。2.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阳丝栗包遗址出土汉代青铜耳杯锈蚀的扫描电镜分析[J]. 凡小盼,赵雄伟,赵卓,温小华. 电子显微学报. 2017(03)
[2]重庆忠县石匣子和洞天堡战国墓地发掘简报[J]. 杨华. 考古. 2009(12)
[3]三峡库区忠县石匣子古墓群的考古发掘与研究[J]. 杨华,黄建华,张庆久,郭亮.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4]三峡库区忠县石匣子、洞天堡、周家院子墓地考古发掘考察[J]. 杨华,刘琼,艾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5]青铜器锈蚀结构组成及形态的比较研究[J]. 周浩,祝鸿范,蔡兰坤.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5(03)
[6]三元青铜/环境界面上物质转移的化学行为[J]. 王菊琳,许淳淳,吕国诚. 材料研究学报. 2004(03)
本文编号:3215318
【文章来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0,32(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样品D1表面显微照片
样品D2表面显微照片
通过分析可知腐蚀产物主要有孔雀石、白铅矿、赤铜矿、磷氯铅矿、砷铅矿、铅钒和铜蓝等。含氯的腐蚀产物仅检测到磷氯铅矿、砷铅矿,二者均为铅的氯化腐蚀物,而未检测到铜的含氯腐蚀产物。铜蓝为断面基体内检测到,可能为青铜器冶炼残留物Cu2S的转化。2.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阳丝栗包遗址出土汉代青铜耳杯锈蚀的扫描电镜分析[J]. 凡小盼,赵雄伟,赵卓,温小华. 电子显微学报. 2017(03)
[2]重庆忠县石匣子和洞天堡战国墓地发掘简报[J]. 杨华. 考古. 2009(12)
[3]三峡库区忠县石匣子古墓群的考古发掘与研究[J]. 杨华,黄建华,张庆久,郭亮.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4]三峡库区忠县石匣子、洞天堡、周家院子墓地考古发掘考察[J]. 杨华,刘琼,艾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5]青铜器锈蚀结构组成及形态的比较研究[J]. 周浩,祝鸿范,蔡兰坤.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5(03)
[6]三元青铜/环境界面上物质转移的化学行为[J]. 王菊琳,许淳淳,吕国诚. 材料研究学报. 2004(03)
本文编号:3215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215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