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分区分期及同时期区域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9 18:27
马家窑文化包含丰富的不同工艺、纹饰人物形象,本研究在人物形象分类的基础上,首先对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进行了考古学分期、以及人物形象区域分布研究,其后选取东部、中亚地区同时期的人物形象作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可分为两期,一期以动物拟人纹与人物形体纹为主,其中,鲵人纹与舞蹈纹是此期特色,器口人面塑中出现了哭泣、惊讶的面部表情。二期出现蛙人纹,大量其他彩绘人物形体消失,继承一期以器口作人面的技法,对面部的五官塑造更加细致,表情更加多样,出现了精致又寓意非凡的裸体人像彩陶壶。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可分为三区,从东往西传播与发展;与东部、中亚同时期人物形象对比,马家窑文化人形象种类和技法更具本地源流,且与其他地区异中有同。本研究为研究马家窑文化的来龙去脉、以及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提供参考和依据,对后续分析文化人物形象内涵等均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华夏考古.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分区图[4]
约当马家窑文化半山、宗日类型期(2500BC~2200BC),人物形象既有仅雕塑刻的人面塑、人体残肢与石祖,亦有雕刻与彩塑结合的人像彩陶罐。人面塑中,既有简单戳三孔表眼睛、嘴的人面塑,如朱开沟H5004∶1(图二,6)[8],与半坡晚期类型、扶风案板Ⅱ期、马家窑文化一期前段大地湾四期的拟人塑类似,似有承继关系;也有偏写实风格的人面塑,皆为杏仁眼,高鼻,椭圆脸,神情较为呆板,如老虎山文化园子沟遗址所出人面塑F3035∶1(图二,7)[9],有典型的鹰钩鼻,与马家窑文化二期中临夏彩绘人头像之鼻甚是相同。老虎山遗址所出陶人脚残肢T210(4)∶1、Y3∶1(图二,8)[10],比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一期前段中大地湾四期陶人体残肢更注重细节,在塑出腿脚后,还压塑出了脚趾。朱开沟石祖与宝鸡福临堡三期所出石祖类似[11]。雕刻彩绘人像于彩陶器上为此期特色,以师赵村六期所采集到的人像彩陶罐采∶01为代表,人物形象长约18厘米,宽约9厘米[12]。(图二,9)此件彩陶罐腹部浮塑一人面,椭圆形脸庞,刻出弯眉与高鼻,戳出杏仁眼与半月形嘴,额上隆起似有发髻,中有穿孔。若为发髻,或可佐证时人的束发习俗。因马家窑文化遗址出有大量骨笄,但人物形象却大多为黑彩所绘的披发形式,这件显然区别于马家窑文化中披发的人物形象,更能佐证骨笄的使用。在师赵村六期文化之前,该遗址虽出有多件残人面,但没有完整者,此人像彩陶罐的发现表明此时期承继了来自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中将人面塑附于陶器上的技法。另外,此器之彩塑纹饰很特殊,推测其似赋予了某种特殊功能。身体为黑彩所绘,躯体与四肢以X光式透视图的形式绘成,其样式似谷穗纹。头两旁各留白一排锯齿形纹,肩颈处留白的圆内绘十字纹。从马家窑文化大地湾四期所出舞蹈纹地画等特殊纹饰看,此件人像彩陶罐不排除拥有等同舞蹈纹盆、柳湾裸体人像彩陶壶的功能与性质,或原为墓葬中所出,用于祭祀等仪式。
2.第二类主要是写实人物形象,身体比例与真人无异。如安诺遗址Ⅰ期出土女性陶塑人像,(图三,9)写实人体,丰乳肥臀,与吉尔卡拉遗址1区的出土的G.K.201、99、44一致[20]。此类人物形象可溯至纳马兹加II期亚兰加奇遗址出土神人女塑像,注重对第二性征的塑绘而忽略脸部五官。双腿分开,腿外侧还有同心圆的彩绘[21]。(图三,14)而此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部分人物形象更注重对头部及面部五官的描绘。(图三,15~17)此技法与闪米特人、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中圆眼、高鼻,写实的雕刻彩塑技法类似[22]。3.第三类为坐或跪坐的石质人塑像,坐姿人像多见于巴克特里亚时期(3000BC~2200BC),大部分藏于巴黎卢浮宫[23],(图三,12、13)土库曼斯坦哥诺尔宗教城址(图三,21)、奥克苏斯文化亦有个别发现[24],(图三,22、23)人物形象极具写实,身首分开雕塑后组装。除头部、手臂为白色石灰质,其余的发饰或帽饰都为黑绿色石质。头部雕塑出面部五官,头戴贝雷帽或梳齐肩发式,身体为黑绿色石质。身覆斗篷式衣物,刻满羊毛式纹饰。跪坐人像以马尔吉亚那时期(2500BC~2000BC)[25]土库曼斯坦哥诺尔宗教城址的丰满人体形象为代表。(图三,18~20)脸部五官写实,镂塑狭长或杏仁形双眼,厚嘴唇。一件有篦形胡须,头戴箍,身披袒右肩外衣,与印度佛教神像非常相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分类研究[J]. 龙丽朵. 文博学刊. 2018(02)
[2]公元前3至前1千纪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尖顶冠形符号[J]. 韩建业. 西域研究. 2015(04)
[3]“苏美尔人”起源之谜[J]. 陈玲玲,李海峰. 大众考古. 2013(02)
[4]马家窑文化的分期、分布、来源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J]. 丁见祥. 古代文明(辑刊). 2010(00)
[5]甘肃彩陶的源流[J]. 严文明. 文物. 1978(10)
本文编号:3221095
【文章来源】:华夏考古.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分区图[4]
约当马家窑文化半山、宗日类型期(2500BC~2200BC),人物形象既有仅雕塑刻的人面塑、人体残肢与石祖,亦有雕刻与彩塑结合的人像彩陶罐。人面塑中,既有简单戳三孔表眼睛、嘴的人面塑,如朱开沟H5004∶1(图二,6)[8],与半坡晚期类型、扶风案板Ⅱ期、马家窑文化一期前段大地湾四期的拟人塑类似,似有承继关系;也有偏写实风格的人面塑,皆为杏仁眼,高鼻,椭圆脸,神情较为呆板,如老虎山文化园子沟遗址所出人面塑F3035∶1(图二,7)[9],有典型的鹰钩鼻,与马家窑文化二期中临夏彩绘人头像之鼻甚是相同。老虎山遗址所出陶人脚残肢T210(4)∶1、Y3∶1(图二,8)[10],比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一期前段中大地湾四期陶人体残肢更注重细节,在塑出腿脚后,还压塑出了脚趾。朱开沟石祖与宝鸡福临堡三期所出石祖类似[11]。雕刻彩绘人像于彩陶器上为此期特色,以师赵村六期所采集到的人像彩陶罐采∶01为代表,人物形象长约18厘米,宽约9厘米[12]。(图二,9)此件彩陶罐腹部浮塑一人面,椭圆形脸庞,刻出弯眉与高鼻,戳出杏仁眼与半月形嘴,额上隆起似有发髻,中有穿孔。若为发髻,或可佐证时人的束发习俗。因马家窑文化遗址出有大量骨笄,但人物形象却大多为黑彩所绘的披发形式,这件显然区别于马家窑文化中披发的人物形象,更能佐证骨笄的使用。在师赵村六期文化之前,该遗址虽出有多件残人面,但没有完整者,此人像彩陶罐的发现表明此时期承继了来自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中将人面塑附于陶器上的技法。另外,此器之彩塑纹饰很特殊,推测其似赋予了某种特殊功能。身体为黑彩所绘,躯体与四肢以X光式透视图的形式绘成,其样式似谷穗纹。头两旁各留白一排锯齿形纹,肩颈处留白的圆内绘十字纹。从马家窑文化大地湾四期所出舞蹈纹地画等特殊纹饰看,此件人像彩陶罐不排除拥有等同舞蹈纹盆、柳湾裸体人像彩陶壶的功能与性质,或原为墓葬中所出,用于祭祀等仪式。
2.第二类主要是写实人物形象,身体比例与真人无异。如安诺遗址Ⅰ期出土女性陶塑人像,(图三,9)写实人体,丰乳肥臀,与吉尔卡拉遗址1区的出土的G.K.201、99、44一致[20]。此类人物形象可溯至纳马兹加II期亚兰加奇遗址出土神人女塑像,注重对第二性征的塑绘而忽略脸部五官。双腿分开,腿外侧还有同心圆的彩绘[21]。(图三,14)而此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部分人物形象更注重对头部及面部五官的描绘。(图三,15~17)此技法与闪米特人、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中圆眼、高鼻,写实的雕刻彩塑技法类似[22]。3.第三类为坐或跪坐的石质人塑像,坐姿人像多见于巴克特里亚时期(3000BC~2200BC),大部分藏于巴黎卢浮宫[23],(图三,12、13)土库曼斯坦哥诺尔宗教城址(图三,21)、奥克苏斯文化亦有个别发现[24],(图三,22、23)人物形象极具写实,身首分开雕塑后组装。除头部、手臂为白色石灰质,其余的发饰或帽饰都为黑绿色石质。头部雕塑出面部五官,头戴贝雷帽或梳齐肩发式,身体为黑绿色石质。身覆斗篷式衣物,刻满羊毛式纹饰。跪坐人像以马尔吉亚那时期(2500BC~2000BC)[25]土库曼斯坦哥诺尔宗教城址的丰满人体形象为代表。(图三,18~20)脸部五官写实,镂塑狭长或杏仁形双眼,厚嘴唇。一件有篦形胡须,头戴箍,身披袒右肩外衣,与印度佛教神像非常相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分类研究[J]. 龙丽朵. 文博学刊. 2018(02)
[2]公元前3至前1千纪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尖顶冠形符号[J]. 韩建业. 西域研究. 2015(04)
[3]“苏美尔人”起源之谜[J]. 陈玲玲,李海峰. 大众考古. 2013(02)
[4]马家窑文化的分期、分布、来源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J]. 丁见祥. 古代文明(辑刊). 2010(00)
[5]甘肃彩陶的源流[J]. 严文明. 文物. 1978(10)
本文编号:3221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22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