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最早的“太极纹”:原始“阴阳”观念的形象表达
发布时间:2021-06-10 15:51
在江汉平原地区众多属于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早期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数量不菲的陶纺轮,其中的彩绘陶纺轮占比较高且饰有丰富的彩绘纹,如条带纹、四分直线纹、麻点纹、弧线旋纹、扇面纹、风车纹、同心圆纹和"太极纹"等,尤以"太极纹"最具特色。石家河遗址群集中发现的"太极纹"应是中国境内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史前太极纹饰,这一纹饰是石家河先民原始"阴阳"观念的形象化表现形式。对"太极纹"的深入考察和探究,对我们弄清原始"阴阳"观念的最初状态和形成过程,探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文化的来龙去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文章来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7(04)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屈家岭文化晚期“太极纹(旋纹)”
众多的旋纹、风车纹与仅有1例“太极纹”的情况表明,在屈家岭文化晚期,该文化对旋转概念的艺术表现比较发达,具体表现为其彩绘纹饰从三分至五分,从左旋到右旋都应有皆有。因此,屈家岭文化彩绘陶纺轮上所谓的“太极纹”很可能仅与表现旋转概念有关,其与石家河文化早期成熟的“太极纹”表示原始的“阴阳”观念尚有一定的区别。石家河遗址群考古发现比较成熟的“太极纹”标本大部分属于石家河文化早期。图4所列A型均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太极纹”,但各式构形也有差异。a1式3个标本延续了屈家岭文化标本(A7307⑤:4)的艺术表现风格,皆为逆时针方向的两条彩带纹围绕中心小圆孔旋转的图案,两条彩带纹之间尚有较大留白,其间区别主要在于两条彩带延伸和留白程度有所不同,其中标本(AT2006②:5)比其他2例尾巴更短。a4式用彩色画出一条彩带,另一条彩带则利用底色表示出来,形成一幅充满整幅画面的太极图案,为石家河文化早期太极纹典型图例。
石家河遗址群考古发现比较成熟的“太极纹”标本大部分属于石家河文化早期。图4所列A型均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太极纹”,但各式构形也有差异。a1式3个标本延续了屈家岭文化标本(A7307⑤:4)的艺术表现风格,皆为逆时针方向的两条彩带纹围绕中心小圆孔旋转的图案,两条彩带纹之间尚有较大留白,其间区别主要在于两条彩带延伸和留白程度有所不同,其中标本(AT2006②:5)比其他2例尾巴更短。a4式用彩色画出一条彩带,另一条彩带则利用底色表示出来,形成一幅充满整幅画面的太极图案,为石家河文化早期太极纹典型图例。图5所列B形皆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太极纹”。其中b1形为顺时针方向围绕中心小圆孔旋转的两条彩带纹,两条彩带纹之间同样有较大留白。b4同样利用白底与黑彩构成对称旋转的图案,同样充满整幅画面,相对而言,标本 (AT104○7b :5)则更为典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汉地区三苗酋邦的昌兴——屈家岭文化遗存的历史学考察[J]. 蔡靖泉.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02)
[2]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研究[J]. 朱乃诚. 南方文物. 2016(04)
[3]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新石器时代遗址[J]. 张云鹏,王劲. 考古学报. 1994(02)
[4]湖北省石河遗址群1987年发掘简报[J]. 文物. 1990(08)
[5]甘肃彩陶的源流[J]. 严文明. 文物. 1978(10)
[6]陕西华县柳子镇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J]. 考古. 1959(11)
[7]陕西华县柳子鎭考古发掘简报[J]. 考古. 1959(02)
[8]湖北京山、天门考古发掘简报[J]. 张云鹏. 考古通讯. 1956(03)
博士论文
[1]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中的鸟形象研究[D]. 黄厚明.南京艺术学院 2004
本文编号:3222667
【文章来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7(04)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屈家岭文化晚期“太极纹(旋纹)”
众多的旋纹、风车纹与仅有1例“太极纹”的情况表明,在屈家岭文化晚期,该文化对旋转概念的艺术表现比较发达,具体表现为其彩绘纹饰从三分至五分,从左旋到右旋都应有皆有。因此,屈家岭文化彩绘陶纺轮上所谓的“太极纹”很可能仅与表现旋转概念有关,其与石家河文化早期成熟的“太极纹”表示原始的“阴阳”观念尚有一定的区别。石家河遗址群考古发现比较成熟的“太极纹”标本大部分属于石家河文化早期。图4所列A型均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太极纹”,但各式构形也有差异。a1式3个标本延续了屈家岭文化标本(A7307⑤:4)的艺术表现风格,皆为逆时针方向的两条彩带纹围绕中心小圆孔旋转的图案,两条彩带纹之间尚有较大留白,其间区别主要在于两条彩带延伸和留白程度有所不同,其中标本(AT2006②:5)比其他2例尾巴更短。a4式用彩色画出一条彩带,另一条彩带则利用底色表示出来,形成一幅充满整幅画面的太极图案,为石家河文化早期太极纹典型图例。
石家河遗址群考古发现比较成熟的“太极纹”标本大部分属于石家河文化早期。图4所列A型均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太极纹”,但各式构形也有差异。a1式3个标本延续了屈家岭文化标本(A7307⑤:4)的艺术表现风格,皆为逆时针方向的两条彩带纹围绕中心小圆孔旋转的图案,两条彩带纹之间尚有较大留白,其间区别主要在于两条彩带延伸和留白程度有所不同,其中标本(AT2006②:5)比其他2例尾巴更短。a4式用彩色画出一条彩带,另一条彩带则利用底色表示出来,形成一幅充满整幅画面的太极图案,为石家河文化早期太极纹典型图例。图5所列B形皆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太极纹”。其中b1形为顺时针方向围绕中心小圆孔旋转的两条彩带纹,两条彩带纹之间同样有较大留白。b4同样利用白底与黑彩构成对称旋转的图案,同样充满整幅画面,相对而言,标本 (AT104○7b :5)则更为典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汉地区三苗酋邦的昌兴——屈家岭文化遗存的历史学考察[J]. 蔡靖泉.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02)
[2]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研究[J]. 朱乃诚. 南方文物. 2016(04)
[3]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新石器时代遗址[J]. 张云鹏,王劲. 考古学报. 1994(02)
[4]湖北省石河遗址群1987年发掘简报[J]. 文物. 1990(08)
[5]甘肃彩陶的源流[J]. 严文明. 文物. 1978(10)
[6]陕西华县柳子镇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J]. 考古. 1959(11)
[7]陕西华县柳子鎭考古发掘简报[J]. 考古. 1959(02)
[8]湖北京山、天门考古发掘简报[J]. 张云鹏. 考古通讯. 1956(03)
博士论文
[1]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中的鸟形象研究[D]. 黄厚明.南京艺术学院 2004
本文编号:3222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222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