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观音图像形成渊源考——兼论吴道子与白衣观音图像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6-28 05:39
白衣观音图像有密教和本土两个系统。目前我们所常见的均属本土系统,其产生时间大约在盛唐,其形成与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文化渊源和民众的信仰心理需求有关。白衣观音图像区别于其他观音图像的突出标志是其头冠之上披覆袈裟或头巾,这种造型源自南北朝着"覆头袈裟"的禅定僧形象,后过渡到初盛唐着"披冠通肩式袈裟"的一般菩萨形象,不久白衣观音的形象得以确立。盛唐著名画家吴道子可能描绘过白衣观音画像,并将其传播到蜀地。
【文章来源】:文化遗产. 2020,(03)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安岳千佛寨白衣观音龛
据齐庆媛研究,白衣观音的特殊造型来源于唐代之前所流行的禅定僧形象(5)。禅定僧在北朝佛教艺术中多有出现,如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73窟的泥塑禅定僧(6)、西魏第285窟窟顶的壁画禅定僧(7),云冈北魏第7窟明窗西壁(图2)和第12窟前室明窗东壁的浮雕禅定僧(8)等。他们均结跏趺坐于山林洞穴之中或大树底下,用覆头式袈裟将整个身体包裹起来,这种造型的确与白衣观音形象类似。但由禅定僧形象到白衣观音形象,其间似乎还有一个演变的过渡形象,即身着“披冠通肩式袈裟”的一般菩萨形象。此类菩萨形象目前仅见于蜀地,除齐庆媛所提到的新都宝光寺唐代造像碑上的实例外(1),笔者在巴中南龛第33、62窟的一佛五十二菩萨像中,也发现了类似菩萨造型(图3)。据雷玉华考证,这两窟的开凿年代在盛唐开元后期至天宝时期(2)。这些菩萨形象虽不是白衣观音,但是将禅定僧袈裟覆头的造型借用到菩萨形象上,已是创举,这应对白衣观音形象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但由禅定僧形象到白衣观音形象,其间似乎还有一个演变的过渡形象,即身着“披冠通肩式袈裟”的一般菩萨形象。此类菩萨形象目前仅见于蜀地,除齐庆媛所提到的新都宝光寺唐代造像碑上的实例外(1),笔者在巴中南龛第33、62窟的一佛五十二菩萨像中,也发现了类似菩萨造型(图3)。据雷玉华考证,这两窟的开凿年代在盛唐开元后期至天宝时期(2)。这些菩萨形象虽不是白衣观音,但是将禅定僧袈裟覆头的造型借用到菩萨形象上,已是创举,这应对白衣观音形象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概言之,白衣观音造型的最终形成,大致经历了如下演变过程:南北朝:着“覆头袈裟”的禅定僧形象;初盛唐:着“披冠通肩式袈裟”的一般菩萨形象;盛中唐:着“披冠通肩式袈裟”白衣观音形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宋时期白衣观音图像在四大区域的发展与演变[J]. 邓新航,龙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9(06)
[2]论入定观音像的形成与发展[J]. 齐庆媛. 敦煌研究. 2018(04)
[3]东汉洛阳的建筑灾异[J]. 杨继承. 社会科学战线. 2018(03)
[4]遵义湘山寺观音像碑渊源考[J]. 周永健. 贵州文史丛刊. 2017(01)
[5]江南式白衣观音造型分析[J]. 齐庆媛.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4(04)
[6]四川阆中吴道子稿《白衣观音像》线刻真伪考[J]. 李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7]《神雕侠侣》中“白衣”的隐喻[J]. 王维燕.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1)
[8]吕蒙“白衣渡江”辨[J]. 石冬梅.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9]五行与五色[J]. 王文娟. 美术观察. 2005(03)
[10]吴道子的"莼菜条"辩[J]. 张冠印. 美术观察. 2004(09)
博士论文
[1]《画继》研究[D]. 刘世军.上海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诗经》红白色彩研究[D]. 马玉洁.上海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53733
【文章来源】:文化遗产. 2020,(03)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安岳千佛寨白衣观音龛
据齐庆媛研究,白衣观音的特殊造型来源于唐代之前所流行的禅定僧形象(5)。禅定僧在北朝佛教艺术中多有出现,如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73窟的泥塑禅定僧(6)、西魏第285窟窟顶的壁画禅定僧(7),云冈北魏第7窟明窗西壁(图2)和第12窟前室明窗东壁的浮雕禅定僧(8)等。他们均结跏趺坐于山林洞穴之中或大树底下,用覆头式袈裟将整个身体包裹起来,这种造型的确与白衣观音形象类似。但由禅定僧形象到白衣观音形象,其间似乎还有一个演变的过渡形象,即身着“披冠通肩式袈裟”的一般菩萨形象。此类菩萨形象目前仅见于蜀地,除齐庆媛所提到的新都宝光寺唐代造像碑上的实例外(1),笔者在巴中南龛第33、62窟的一佛五十二菩萨像中,也发现了类似菩萨造型(图3)。据雷玉华考证,这两窟的开凿年代在盛唐开元后期至天宝时期(2)。这些菩萨形象虽不是白衣观音,但是将禅定僧袈裟覆头的造型借用到菩萨形象上,已是创举,这应对白衣观音形象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但由禅定僧形象到白衣观音形象,其间似乎还有一个演变的过渡形象,即身着“披冠通肩式袈裟”的一般菩萨形象。此类菩萨形象目前仅见于蜀地,除齐庆媛所提到的新都宝光寺唐代造像碑上的实例外(1),笔者在巴中南龛第33、62窟的一佛五十二菩萨像中,也发现了类似菩萨造型(图3)。据雷玉华考证,这两窟的开凿年代在盛唐开元后期至天宝时期(2)。这些菩萨形象虽不是白衣观音,但是将禅定僧袈裟覆头的造型借用到菩萨形象上,已是创举,这应对白衣观音形象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概言之,白衣观音造型的最终形成,大致经历了如下演变过程:南北朝:着“覆头袈裟”的禅定僧形象;初盛唐:着“披冠通肩式袈裟”的一般菩萨形象;盛中唐:着“披冠通肩式袈裟”白衣观音形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宋时期白衣观音图像在四大区域的发展与演变[J]. 邓新航,龙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9(06)
[2]论入定观音像的形成与发展[J]. 齐庆媛. 敦煌研究. 2018(04)
[3]东汉洛阳的建筑灾异[J]. 杨继承. 社会科学战线. 2018(03)
[4]遵义湘山寺观音像碑渊源考[J]. 周永健. 贵州文史丛刊. 2017(01)
[5]江南式白衣观音造型分析[J]. 齐庆媛.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4(04)
[6]四川阆中吴道子稿《白衣观音像》线刻真伪考[J]. 李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7]《神雕侠侣》中“白衣”的隐喻[J]. 王维燕.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1)
[8]吕蒙“白衣渡江”辨[J]. 石冬梅.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9]五行与五色[J]. 王文娟. 美术观察. 2005(03)
[10]吴道子的"莼菜条"辩[J]. 张冠印. 美术观察. 2004(09)
博士论文
[1]《画继》研究[D]. 刘世军.上海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诗经》红白色彩研究[D]. 马玉洁.上海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53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25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