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日常景观视角下的村落价值

发布时间:2021-09-27 22:20
  中国现存大量的传统村落,其保护利用的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遗产话语体系语境里突出价值的概念,并不适用于评估这些"日常的""普通的"的乡村遗产的价值。日常景观关注的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和生活文化的表达,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发展趋势、文化多样性和平等性的多元视角,以及对于场所精神的理解,可以适用于解读普通传统村落的价值,超越传统的遗产价值体系,更好地建立起传统村落与当下更广泛社会议题之间的联系。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遗产. 2020,(04)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日常景观视角下的村落价值


西戈山村一隅(摄影:李光涵)

平面图,山村,平遥,工作坊


日常景观里包含着文化多样性和平等性的理念是受到了地理学里“场所”(Place)概念的影响。我们现在经常用“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或是“场所感”(Sense of Place)来形容一个地方的气氛和环境质量。在遗产的语境里,《魁北克宣言》强调场所精神是由物质与精神元素所共同赋予一个地方的意义、价值、情感和神秘感。Jackson进一步提出场所感超越了对结构和空间环境的审美,来自于一个地方的社会特性,并且是通过人们在这个地方持续重复的活动,共同分享的“时间感”(Sense of Time)所产生的[10][11]。这里所指的时间感不仅是年代的久远程度,还是一种人们通过在特定场所重复活动的时间规律所建立的感知,Zerubarel称之为“时标”(Time-Marks)[12]。当我们身处在大自然或人类创造的伟大空间或场所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纯粹由物质环境审美所启发的场所感。但我们在日常生活环境里的场所感往往并不是建立在这些突出的地标建筑里,是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标”活动所积累的。一个社区里的人往往遵循着相同的时间规律、作息、节日、风俗习惯、信仰等,场所精神和社区精神正是在对时间的感知,对重复发生的活动产生的仪式感中逐渐地建立起来。这种通过时间感所建立的场所感在农村社会里尤其明显。在乡村里,人们的日常作息、活动时间和地点都是根据农耕活动和民俗信仰历法来安排。农历决定了人们何时播种收获,不同性质的活动也会根据农忙或农闲的时候来安排。在以互助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里,农闲时期的社会活动往往是最活跃的,例如建房、结婚和其他文娱活动通常都发生在农闲季节。民俗信仰历法则决定了固定的祭祀公庆的时间、对象、目的、形式等等(见表1)。中国传统的庙会就是典型的“时标”活动。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庙宇和供奉对象,每座庙都有自己的庙会,每个庙会都有固定的发生时间和形式。从村民的回忆和村志记载里,我们知道东戈山村和西戈山村,在过去都有庙会和相关活动,如在两村交界处的西神庙,庙会会期是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四,据说这里曾经是一个办庙会的中心地点,其他村的人都会聚集到这里,主要活动内容为酬神戏演出与村间贸易。后因西神庙失火,庙会衰败,时村中负责人将庙会卖与青村,遂有现在的青村庙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遗产价值的若干问题——遗产价值的本质、属性、结构、类型和评价[J]. 孙华.  中国文化遗产. 2019(01)



本文编号:3410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410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4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