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
本文关键词: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水利遗产的角度来研究“世界遗产”都江堰,借此探讨水利遗产体系下的都江堰所蕴含的丰富遗产内涵、遗产价值以及保护与利用问题。正文由五个部分组成: 绪论,简单介绍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江堰的基本情况与本文研究的缘起,重点是对都江堰和水利遗产的学术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第一章,水利遗产及其分类。在收集中国大量水利遗产的基础上,从水利的产生与发展、水利文化的提出与定义出发,本章提出水利遗产是指人类在水利活动及与此有关的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水利文化遗存和遗物,这些遗存和遗物包括水利工程、水工建筑物、水力机具、水运设施、与水利工程或水利活动相关联的工程管理设施和法规制度、碑刻、科学思想、神话传说、宗教建筑、祭祀仪式以及文献典籍。接着,作者在水利遗产定义的基础上对水利遗产进行了分类,并提出水利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对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及其遗产价值体系的讨论。本章首先重新梳理都江堰的创建与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将都江堰置于水利遗产的定义与价值评估体系之下,作者认为都江堰的遗产内涵包括主体与外延。都江堰的主体有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其外延则包括附属工程设施、水工构件及工程技术、水文测量设施及以李冰为中心的宗教和文化遗存。尤其是其外延,构成了都江堰的遗产环境,应该加强研究与保护。与此同时,重点探讨了都江堰作为水利遗产具有的历史、科学、生态和区域发展价值。 第三章,都江堰的保护与利用。本章总结了历史时期内都江堰的保护经验、现今都江堰的保护现状以及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江堰能够持续两千多年的运转不辍,实在是得益于古代的积极保护与不断发展,但就现在都江堰的保护现状来说,当地管理机构对都江堰实行了有益的保护,而且这种保护是以“发展”第一为前提的,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精神。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应借鉴古代都江堰的保护经验,并遵循“保护第一,兼顾发展”、“真实性”、“统一性”的保护原则对都江堰实行保护性利用。 第四章,结语。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尤其对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的定义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并再一次强调对都江堰的研究和保护要建立在其水利遗产属性的定位之上,同时也归纳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水利遗产 都江堰 遗产价值 保护 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8.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1
- 一、引言10-13
- 二、现有的研究成果13-21
- 第一章 水利遗产及其分类21-34
- 第一节 水利遗产的界定21-25
- 第二节 水利遗产的分类及其价值评价体系25-29
- 第三节 水利遗产的研究意义29-34
- 第二章 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及其遗产价值体系34-62
- 第一节 都江堰的历史发展过程34-39
- 第二节 都江堰的遗产本体与外延39-55
- 第三节 都江堰的水利意义55-58
- 第四节 都江堰的遗产价值58-62
- 第三章 都江堰的保护与利用62-72
- 第一节 都江堰的保护经验62-66
- 第二节 都江堰在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6-69
- 第三节 都江堰应坚持保护性利用69-72
- 结语72-74
- 附表 全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水利遗产”一览表74-96
- 参考文献96-101
- 后记101-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国祥;艰苦奋斗创大业──记汾西水利管理局局长席德喜同志[J];山西水利;1997年05期
2 武光汤;;发挥现有水利的最大灌溉效能[J];山西政报;1952年04期
3 戴和冰;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办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1期
4 王文章;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美术观察;2004年01期
5 王文章;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音乐学;2004年01期
6 卢仲康;成清扬;;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开发与保护[J];镇江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7 孙华;;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与利用[J];文化学刊;2007年02期
8 牟维;李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博弈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7期
9 李林;;“文化线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10 ;遗产保护新思维 多元保护,科学发展[J];建筑与文化;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海建;杨益明;邱旭东;;关于南通市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A];江苏省测绘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潘春辉;;清代河西走廊水利开发积弊探析——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饶应福;;滴水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水利建设管理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邹幼汉;黄家文;罗斌;;乌江渡水库洪水调度在构皮滩水电站施工导流中的作用[A];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C];2005年
5 杨正华;;我国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正华;;地下水库的建设与管理[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朱江;;乌江中上游梯级水电站群水库优化调度方案的探讨[A];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C];2005年
8 杨应举;;天生桥一级水电站水文预报调度的应用与效益[A];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C];2005年
9 刘翠玲;李瑞梅;朱铁军;;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思考[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6[C];2006年
10 赵麦换;徐晨光;;水库调度的流域化、生态化[A];2008中国水力发电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锐;全力做好水利援藏工作 促进西藏水利跨越式发展[N];中国水利报;2010年
2 记者 李静文;献身 负责 求实 雅安水利跨越腾飞谱华章[N];雅安日报;2010年
3 潘平;命脉所系是苍生 敢叫水利换新颜[N];黄河报;2011年
4 樊军;贵州思南:“以水养水”激活农村水利管理[N];中国水利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智军;搞好水利促发展[N];发展导报;2011年
6 记者 张金慧 邓淑珍;全国水利管理工作会议召开[N];中国水利报;2001年
7 记者 肖昌琦 见习记者 徐晓旭;徐州水利多壮美[N];徐州日报;2010年
8 石萍 本报记者 陆铁男;做好水利文章 助力经济发展[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9 记者 陶丽琴 张智吾 王浩宇;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帮扶力度 为兵团发展壮大和屯垦戍边提供水利保障[N];中国水利报;2010年
10 农二师十八团渠管理处处长 刘冰;为实现灌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可靠水利保障[N];兵团日报(汉);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D];复旦大学;2008年
2 汪群;水利战略动态管理——水利战略形态转换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3 王娜;明清时期晋陕豫水利碑刻法制文献史料考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4 钟经纬;中国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年
6 余压芳;生态博物馆理论在景观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刘戎;社会资本视角的流域水资源治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朱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D];北京大学;2007年
9 李东晔;从“租界”到“风情区”[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赵逵;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勇;泾惠渠与关中水利社会(1930-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智彤;我国民生水利管理的行政伦理思考[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陈雨梅;唐代关中农田水利、水利管理及立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王晋虎;近代邢台地区水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罗潜;关于中国古代水利文献的基础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黄强;萧绍平原河湖水利体系变迁与湘湖兴废之关系研究(1112-1927年)[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真英;枣庄市农村水利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曹玲玲;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9 王文昌;唐宋时期太湖地区水利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10 严巍;济宁市曲阜、邹城文化片区文化遗产的关联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4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