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闻喜千斤耙采矿遗址及相关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21-10-10 04:12
  闻喜千斤耙采矿遗址是近年考古领域的重要发现,为研究早期冶金考古、探索夏商王朝铜料来源提供了重要资料。本文分析了千斤耙采矿遗址的年代和文化因素,认为千斤耙遗址可能在龙山时期就存在采矿活动,二里头及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采矿活动较为兴盛。笔者以青铜器生产链为背景,探讨了早期采矿遗址的组织生产模式及其与冶铜遗址的关系,简要分析了二里头至二里岗文化时期向中心聚落输送铜料的路线变化,论述了战国时期矿冶生产形态可能存在的变化。本文认为,夏商时期发生在中条山地区的采矿活动属官方行为,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分工和与之匹配的行政组织。战国时期,冶炼活动可能在矿山进行,这与夏商时期的采、冶分离存在明显差异。 

【文章来源】:文博.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闻喜千斤耙采矿遗址及相关问题探讨


闻喜千斤耙遗址及周边重要遗址位置图

龙山,铜器,地点,陶器


出土遗物以石、陶器为主。石器以石锤、钎数量最多,属采矿工具,虽形态多样,但时代特征不明确。所见陶器时代特征明确,大都属于二里头与二里岗文化及战国等时期。另据发掘者提及,遗址出土极少量与龙山文化近似的方格纹、篮纹陶片[9]。李文没有刊布近似龙山时期的陶片,但可结合大背景对其进行一些分析。晋南地区除龙山等时代外,还有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偏早阶段可见近似龙山文化的方格纹、篮纹陶片。李文提及近似龙山陶片或者属于龙山时期,或者属于东下冯类型偏早阶段。分析李文刊布的千斤耙遗址东下冯类型陶器,可知其均属该类型偏晚阶段,年代与二里头文化四期相当,而不见东下冯类型偏早阶段的遗存,由此可以推测李文所谓带有方格纹、篮纹的陶片属龙山时期。

分布图,矿冶,遗址,分布图


千斤耙遗址还发现一些与冶铜相关的遗物,如炉壁残块、炼渣、炭屑等,说明附近曾存在冶铜行为。但冶铜遗存年代不清楚,数量也不多。据李建西的研究,千斤耙遗址及周边采矿遗址确实存在早至二里头、二里岗时期的冶铜行为,但规模较小,多数铜矿石应被运至他处再行冶炼[33]。冶炼活动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还需拥有充裕的水源方可进行。这些资源在矿山较为稀缺。千斤耙等采矿点附近极少量早期冶炼活动的目的或是检验铜矿质量,而非大规模冶炼行为。在矿井周边发现了房址,还见有时代不晚于二里岗文化时期、出土日用陶器的灰坑(H26),说明采矿者的居住区位于矿井附近。H26是千斤耙遗址少见的包含原生堆积的遗迹,为分析采矿生产及与之相关活动的极佳资料。这座灰坑中还发现了与日用陶器共存的采矿工具,暗示着采矿者被统一管理,集中居住在矿井周边,因此出现生活垃圾和采矿工具废弃后共存于同一垃圾坑的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基础是存在强力的管理机构,并在其统筹之下有秩序开展采矿生产,按计划分配生活物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2018~2019年发掘简报[J]. 戴向明,田伟,汤毓赟,崔春鹏.  考古. 2020(07)
[2]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J]. 戴向明.  考古学报. 2020(03)
[3]洛阳盆地与晋南早期交通道路之“中条浢津道”[J]. 高江涛.  中原文物. 2019(01)
[4]洛南鸡眼窑绿松石矿业遗址的石锤[J]. 先怡衡,李延祥,杨岐黄.  人类学学报. 2016(04)
[5]山西周家庄遗址出土龙山时期铜片的初步研究[J]. 王建平,王力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3(08)
[6]山东莱芜赢城遗址炼铜渣初步研究[J]. 李延祥,杜宁,高月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3(02)
[7]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J]. 何驽,高江涛,王晓毅.  考古. 2008(03)
[8]河北承德寿王坟古铜矿冶遗址考察[J]. 李延祥,杨巍,王峰.  有色金属. 2007(03)
[9]奴拉赛古铜矿冶炼技术研究[J]. 李延祥,梅建军.  有色金属. 2001(01)
[10]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J]. 刘莉,陈星灿.  东南文化. 2000(03)



本文编号:3427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427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9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