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平城时期三具木棺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4 01:24
本文旨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三具木棺画的考古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墓葬空间的特定含意,对三具木棺画的主要图像和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些图像的具体含义和承载的观念信仰,并对固原漆棺画的象征结构进行了整体分析,整个漆棺所展现的是墓主灵魂升仙以及能辅助墓主升仙的图像。通过图像的分析本文认为三具木棺画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并没有抛弃汉代以来的传统图像,以中原传统图像为主,兼有鲜卑本民族特点,而且还融入了新的外域图像,具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结合现今出土的魏晋时期的丧葬美术材料,讨论了这三具木棺画题材内容与萨珊波斯美术、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以及三燕与高句丽墓室壁画之间的承继关系。最后,以这三具木棺画为契机,探讨了平城时期北魏统治者的文化取向,以及这一文化取向对丧葬美术的影响。三具木棺画的出土为我们更为全面的研究和认识北魏平城时期的丧葬美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I固旅镶棺侧挡
在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壁画中也可以发现联珠猪头纹(图5)。丙传明、余太山先生合著的《中西纹饰比较》一书中即指出:“纹饰之迁徙即是各地民众在自然的交往之中,无意之间传播开的”。南北朝时期随着各民族间的迁徙、融合和东西方政权间的往来,联珠纹这一图案便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斯坦因在大型考古报告《赛林底亚》中,在研究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出经卷丝织品和佛蟠中底萨珊风格底织锦后,指出“萨珊式图案为7或8世纪初中国生产的萨珊波斯式织锦纺织品;对兽和对鸟形式是萨珊式风格织物最流行和最主要的母题;圆和椭圆底连珠,是织品装磺的波斯风格底最具特色的面貌”。事实上,萨珊波斯式联珠纹图案不是出现于我国的7、8世纪,而是在北魏平城时期的固原的漆棺与湖东一号墓中就有出现,这种联珠纹图案是明显受到了萨珊波斯风格的图3萨珊织锦图4飨宴图巴拉雷克遗址壁画(局部)
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有一幅联珠对鸟纹图,联珠纹内绘有一对短尾鸟,其鸟口衔连珠纹的椭圆形物,脖子上系飘举的缓带,鸟的颈部、翅膀和尾部都饰有一圈连珠纹(图7)。敦煌莫高窟中的隋代第277窟盒口边沿上亦有一幅联珠对马纹图,联珠纹内中间绘忍冬纹,两匹带翼的马相对站立;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隋代420窟彩色菩萨的服饰上亦出现了这种联珠狩猎纹。笔者列一个简表,可以发现莫高窟中的类似的联珠纹图案大都出现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不见于北朝石窟。(见表二)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年12月第1版
本文编号:3474726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I固旅镶棺侧挡
在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壁画中也可以发现联珠猪头纹(图5)。丙传明、余太山先生合著的《中西纹饰比较》一书中即指出:“纹饰之迁徙即是各地民众在自然的交往之中,无意之间传播开的”。南北朝时期随着各民族间的迁徙、融合和东西方政权间的往来,联珠纹这一图案便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斯坦因在大型考古报告《赛林底亚》中,在研究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出经卷丝织品和佛蟠中底萨珊风格底织锦后,指出“萨珊式图案为7或8世纪初中国生产的萨珊波斯式织锦纺织品;对兽和对鸟形式是萨珊式风格织物最流行和最主要的母题;圆和椭圆底连珠,是织品装磺的波斯风格底最具特色的面貌”。事实上,萨珊波斯式联珠纹图案不是出现于我国的7、8世纪,而是在北魏平城时期的固原的漆棺与湖东一号墓中就有出现,这种联珠纹图案是明显受到了萨珊波斯风格的图3萨珊织锦图4飨宴图巴拉雷克遗址壁画(局部)
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有一幅联珠对鸟纹图,联珠纹内绘有一对短尾鸟,其鸟口衔连珠纹的椭圆形物,脖子上系飘举的缓带,鸟的颈部、翅膀和尾部都饰有一圈连珠纹(图7)。敦煌莫高窟中的隋代第277窟盒口边沿上亦有一幅联珠对马纹图,联珠纹内中间绘忍冬纹,两匹带翼的马相对站立;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隋代420窟彩色菩萨的服饰上亦出现了这种联珠狩猎纹。笔者列一个简表,可以发现莫高窟中的类似的联珠纹图案大都出现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不见于北朝石窟。(见表二)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年12月第1版
本文编号:3474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474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