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大型房屋建筑基址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1 21:35
自秦汉一统,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古代大型房屋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延续着先秦建筑业已形成的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另一方面又不断探索与统一帝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的新的建筑形制。本文以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大型房屋建筑基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类型结构进行细致梳理,探索建筑形制演进规律,并探讨及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与历史因素。通过分析认为,功能与等级是影响大型房屋建筑形制选择的核心因素,而中央集权制度及相关社会思想观念的完善与发展是大型房屋形制演变背后最重要的动因。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梳理有关研究对象的研究及现状;介绍本文研究的意义及方法与创新。第二章为建筑基址资料的初步整理。截止2019年12月底,本文共收集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使用,并经过考古发掘的或勘探的,资料清楚且比较完整的大型房址共计35处,59座。按照始建年代可将其分为先秦时期、秦帝国时期、西汉早期、西汉中晚期、新莽时期五组。第三章为大型房屋建筑的类型学研究。根据大型房屋建筑基址结构复杂的材料特点以及相关考古工...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关中地区大型房屋建筑遗址分布图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大型房屋建筑基址研究第二章秦汉时期大型房屋建筑基址的初步整理16咸阳宫一号遗址为多层台基式高台建筑,台基之外未发现有院墙。高台平面呈“凹”字形,现仅存西部,东西长177、南北宽45米。一号建筑台基分为地下夯土基础和地上夯土高台。整个建筑夯土现存最厚11.4米。地上夯土高台分为底层与上层两部分建筑结构。底层建筑现存5座房屋,北部2间,南部3间,均依台基而建。其中一个房间内有壁炉、排水设施等,推测应为浴室,其他几座房间也应为不同功能性设施场所。上层部分建筑现存台顶部的主室及其两侧的4座房屋。其中主室地面高于地表4.9米,为台基上的地穴式结构建筑,室内墙壁现存最高1.8米,平面呈近方形,宽13.4、进深12米。主室东部与西部均有略小的房屋,由于保存较差,具体布局结构不详。主室西侧有一条前往主室之上二楼的斜坡通道。围绕殿址周围现存北、南、西三面回廊,廊墙即夯台外壁,墙壁与宫室处理方式相同。廊外有方砖拦边与卵石散水。北廊道内有东西两处台阶通向高台底层房屋(图2-1)。对于一号建筑的具体性质有不同的意见。刘庆柱先生认为其应是宫观或殿类建筑①;瑞宝先生推测建筑布局与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有相似之处,或为祭祀类建筑②;另有多位学者认为是“翼阙”建筑③。一号建筑是东周时期流行的高台建筑,建筑形制与邯郸赵王①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第11期,第41页②瑞宝:《秦咸阳一号建筑遗址分析》,《文物》2003年第3期,第20-23页。③a.王学理、廖彩梁、吴梓林、郑洪春:《秦都咸阳发掘报道的若干补正意见》,《文物》图2-2咸阳宫二号遗址平面图(引自《中国考古学·秦汉卷》)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大型房屋建筑基址研究 第二章 秦汉时期大型房屋建筑基址的初步整理 咸阳宫三号遗址位于一号建筑西南,并与一号遗址西南角相连。殿基与一号、二号方式相同,均为先挖基槽,其后填土逐层夯筑。基址现存廊道部分,南北长 32.4、东西宽 5 米,分为 9 间。东西坎墙是在夯基中挖制,两壁饰壁画。廊北接正殿,为台基上的地穴式建筑。现存东西长 18.6、南北 6.5 米。正殿北有一回廊,与主室东北的配室的殿室相连。两室外回廊为曲尺形,地面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J]. 马明志,翟霖林,张华,杜林渊,王蕾,赵汗青. 考古. 2019(07)
[2]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建章宫一号建筑遗址[J]. 张建锋,刘振东,徐龙国. 考古. 2017(01)
[3]西安市莲湖区三民村西汉大型建筑遗址发掘简报[J]. 刘振东,徐龙国,张建锋. 考古. 2017(01)
[4]秦汉殿式建筑的布局[J]. 陈苏镇. 中国史研究. 2016(03)
[5]河南洛阳市汉魏故城太极殿遗址的发掘[J]. 刘涛,钱国祥,郭晓涛. 考古. 2016(07)
[6]试论西汉帝陵的寝与相关建筑[J]. 刘尊志. 中原文物. 2015(05)
[7]西安长安区大兆汉代遗址发掘简报[J]. 张翔宇,朱连华,高博,王礼云,杨永岗,李浩然,高雪娇,易航舟,谢迪昕,祝碧莲,唐丽雅,王凤娥,张星,王娅,王鑫博,王文渊,徐昭峰. 洛阳考古. 2015(02)
[8]聚落考古与城市起源研究[J]. 陈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9]秦始皇帝陵北部西侧建筑遗址的性质及相关问题[J]. 孙伟刚. 考古. 2012(06)
[10]西安市汉长安城长乐宫六号建筑遗址[J]. 徐龙国,刘振东,张建锋. 考古. 2011(06)
博士论文
[1]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D]. 李栋.山东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殷墟中小型房屋建筑遗存研究[D]. 师东辉.郑州大学 2019
[2]秦宫殿建筑形制与技术特点研究[D]. 卢亚东.北京建筑大学 2014
[3]汉长安城长乐宫四、五、六号建筑遗址复原研究[D]. 雷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4]夏商周时期房屋建筑技术初步研究[D]. 李栋.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62882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关中地区大型房屋建筑遗址分布图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大型房屋建筑基址研究第二章秦汉时期大型房屋建筑基址的初步整理16咸阳宫一号遗址为多层台基式高台建筑,台基之外未发现有院墙。高台平面呈“凹”字形,现仅存西部,东西长177、南北宽45米。一号建筑台基分为地下夯土基础和地上夯土高台。整个建筑夯土现存最厚11.4米。地上夯土高台分为底层与上层两部分建筑结构。底层建筑现存5座房屋,北部2间,南部3间,均依台基而建。其中一个房间内有壁炉、排水设施等,推测应为浴室,其他几座房间也应为不同功能性设施场所。上层部分建筑现存台顶部的主室及其两侧的4座房屋。其中主室地面高于地表4.9米,为台基上的地穴式结构建筑,室内墙壁现存最高1.8米,平面呈近方形,宽13.4、进深12米。主室东部与西部均有略小的房屋,由于保存较差,具体布局结构不详。主室西侧有一条前往主室之上二楼的斜坡通道。围绕殿址周围现存北、南、西三面回廊,廊墙即夯台外壁,墙壁与宫室处理方式相同。廊外有方砖拦边与卵石散水。北廊道内有东西两处台阶通向高台底层房屋(图2-1)。对于一号建筑的具体性质有不同的意见。刘庆柱先生认为其应是宫观或殿类建筑①;瑞宝先生推测建筑布局与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有相似之处,或为祭祀类建筑②;另有多位学者认为是“翼阙”建筑③。一号建筑是东周时期流行的高台建筑,建筑形制与邯郸赵王①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第11期,第41页②瑞宝:《秦咸阳一号建筑遗址分析》,《文物》2003年第3期,第20-23页。③a.王学理、廖彩梁、吴梓林、郑洪春:《秦都咸阳发掘报道的若干补正意见》,《文物》图2-2咸阳宫二号遗址平面图(引自《中国考古学·秦汉卷》)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大型房屋建筑基址研究 第二章 秦汉时期大型房屋建筑基址的初步整理 咸阳宫三号遗址位于一号建筑西南,并与一号遗址西南角相连。殿基与一号、二号方式相同,均为先挖基槽,其后填土逐层夯筑。基址现存廊道部分,南北长 32.4、东西宽 5 米,分为 9 间。东西坎墙是在夯基中挖制,两壁饰壁画。廊北接正殿,为台基上的地穴式建筑。现存东西长 18.6、南北 6.5 米。正殿北有一回廊,与主室东北的配室的殿室相连。两室外回廊为曲尺形,地面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J]. 马明志,翟霖林,张华,杜林渊,王蕾,赵汗青. 考古. 2019(07)
[2]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建章宫一号建筑遗址[J]. 张建锋,刘振东,徐龙国. 考古. 2017(01)
[3]西安市莲湖区三民村西汉大型建筑遗址发掘简报[J]. 刘振东,徐龙国,张建锋. 考古. 2017(01)
[4]秦汉殿式建筑的布局[J]. 陈苏镇. 中国史研究. 2016(03)
[5]河南洛阳市汉魏故城太极殿遗址的发掘[J]. 刘涛,钱国祥,郭晓涛. 考古. 2016(07)
[6]试论西汉帝陵的寝与相关建筑[J]. 刘尊志. 中原文物. 2015(05)
[7]西安长安区大兆汉代遗址发掘简报[J]. 张翔宇,朱连华,高博,王礼云,杨永岗,李浩然,高雪娇,易航舟,谢迪昕,祝碧莲,唐丽雅,王凤娥,张星,王娅,王鑫博,王文渊,徐昭峰. 洛阳考古. 2015(02)
[8]聚落考古与城市起源研究[J]. 陈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9]秦始皇帝陵北部西侧建筑遗址的性质及相关问题[J]. 孙伟刚. 考古. 2012(06)
[10]西安市汉长安城长乐宫六号建筑遗址[J]. 徐龙国,刘振东,张建锋. 考古. 2011(06)
博士论文
[1]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D]. 李栋.山东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殷墟中小型房屋建筑遗存研究[D]. 师东辉.郑州大学 2019
[2]秦宫殿建筑形制与技术特点研究[D]. 卢亚东.北京建筑大学 2014
[3]汉长安城长乐宫四、五、六号建筑遗址复原研究[D]. 雷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4]夏商周时期房屋建筑技术初步研究[D]. 李栋.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62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562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