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与社会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29 17:35
在第二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内至今留存着许多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存,聚落遗存中包含着大量史前聚落与社会发展的相关信息。通过对两流域内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分析,第二松花江流域从左家山下层文化到左家山上层文化发展过程中,聚落单体遗迹数量不断增加、种类不断丰富,聚落布局逐渐完善,部分聚落日常生活居住区范围有所扩展,聚落整体规模增大,聚落选址由第二松花江支流沿岸逐渐延伸至次支流沿岸;上层文化阶段聚落社会小家庭的个体独立性增强,呈现出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倾向,社会经济始终由渔猎采集、原始农业、手工业有机构成,原始宗教出现并不断发展。牡丹江流域从振兴文化到石灰场下层文化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房屋建造技术得到了发展和突破,流域内聚落选址形成由西至东的迁移轨迹;石灰场下层文化阶段聚落社会中个体小家庭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母系氏族社会开始松动,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呼之欲出”,社会经济始终是由渔猎采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构成的多元化经济,聚落社会中出现了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地理位置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
(二)牡丹江流域
二、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现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现
(二)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现
三、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现状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现状
(二)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现状
四、本文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关于聚落考古研究的相关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选题意义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
(一)左家山下层文化
(二)左家山上层文化
二、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
(一)振兴文化
(二)亚布力文化
(三)莺歌岭下层文化
(四)石灰场下层文化
第三章 :聚落形态研究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研究
(一)左家山下层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二)左家山上层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二、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研究
(一)振兴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二)亚布力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三)莺歌岭下层文化时期聚落形态研究
(四)石灰场下层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第四章 :社会形态研究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社会形态研究
(一)左家山下层文化社会形态研究
(二)左家山上层文化社会形态研究
二、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社会形态研究
(一)振兴文化社会形态研究
(二)亚布力文化社会形态研究
(三)莺歌岭下层文化社会形态研究
(四)石灰场下层文化社会形态研究
第五章 :聚落与社会的发展演变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与社会的发展演变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发展演变
(二)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发展演变
二、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与社会的发展演变
(一)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发展演变
(二)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发展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喀左土城子遗址农业生产工具研究[J]. 徐紫瑾. 北方文物. 2020(03)
[2]吉林农安左家山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再认识[J]. 段天璟. 考古. 2018(09)
[3]吉林农安县左家山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2015年发掘简报[J]. 段天璟,王义学,王春雪. 考古. 2018(02)
[4]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东北地区的生业初探[J]. 袁靖. 南方文物. 2016(03)
[5]红山文化“玉猪龙”原型新考[J]. 崔天兴. 北方文物. 2016(03)
[6]左家山下层文化新探[J]. 赵宾福,于怀石. 边疆考古研究. 2016(01)
[7]吉林长岭腰井子遗址新石器时代陶器试析[J]. 赵宾福,于怀石. 东北史地. 2016(01)
[8]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房址结构与农业传播[J]. 彭博. 黑龙江科学. 2015(02)
[9]吉林通榆县新发乡三处遗址的调查和初步认识[J]. 蒋琳,朱永刚. 北方文物. 2014(04)
[10]红山文化“玉猪龙”原型及功用新探[J]. 付维鸽.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9)
博士论文
[1]中国北方地区公元前5000年以前新石器文化的时空框架与谱系格局研究[D]. 丁风雅.吉林大学 2017
[2]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 汤卓炜.吉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左家山下层文化研究[D]. 于怀石.吉林大学 2013
[2]左家山遗址陶器纹饰的类型学研究[D]. 王光远.吉林大学 2007
[3]黑龙江出土史前玉器初步研究[D]. 康波.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66881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地理位置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
(二)牡丹江流域
二、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现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现
(二)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现
三、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现状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现状
(二)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现状
四、本文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关于聚落考古研究的相关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选题意义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
(一)左家山下层文化
(二)左家山上层文化
二、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
(一)振兴文化
(二)亚布力文化
(三)莺歌岭下层文化
(四)石灰场下层文化
第三章 :聚落形态研究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研究
(一)左家山下层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二)左家山上层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二、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研究
(一)振兴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二)亚布力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三)莺歌岭下层文化时期聚落形态研究
(四)石灰场下层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第四章 :社会形态研究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社会形态研究
(一)左家山下层文化社会形态研究
(二)左家山上层文化社会形态研究
二、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社会形态研究
(一)振兴文化社会形态研究
(二)亚布力文化社会形态研究
(三)莺歌岭下层文化社会形态研究
(四)石灰场下层文化社会形态研究
第五章 :聚落与社会的发展演变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与社会的发展演变
(一)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发展演变
(二)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发展演变
二、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与社会的发展演变
(一)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发展演变
(二)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发展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喀左土城子遗址农业生产工具研究[J]. 徐紫瑾. 北方文物. 2020(03)
[2]吉林农安左家山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再认识[J]. 段天璟. 考古. 2018(09)
[3]吉林农安县左家山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2015年发掘简报[J]. 段天璟,王义学,王春雪. 考古. 2018(02)
[4]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东北地区的生业初探[J]. 袁靖. 南方文物. 2016(03)
[5]红山文化“玉猪龙”原型新考[J]. 崔天兴. 北方文物. 2016(03)
[6]左家山下层文化新探[J]. 赵宾福,于怀石. 边疆考古研究. 2016(01)
[7]吉林长岭腰井子遗址新石器时代陶器试析[J]. 赵宾福,于怀石. 东北史地. 2016(01)
[8]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房址结构与农业传播[J]. 彭博. 黑龙江科学. 2015(02)
[9]吉林通榆县新发乡三处遗址的调查和初步认识[J]. 蒋琳,朱永刚. 北方文物. 2014(04)
[10]红山文化“玉猪龙”原型及功用新探[J]. 付维鸽.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9)
博士论文
[1]中国北方地区公元前5000年以前新石器文化的时空框架与谱系格局研究[D]. 丁风雅.吉林大学 2017
[2]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 汤卓炜.吉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左家山下层文化研究[D]. 于怀石.吉林大学 2013
[2]左家山遗址陶器纹饰的类型学研究[D]. 王光远.吉林大学 2007
[3]黑龙江出土史前玉器初步研究[D]. 康波.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66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666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