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王油坊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8 03:56
  公元前三千纪后半叶的龙山时代晚期,中原大地上的各支考古学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展现出既彼此依存,而又竞争发展的局面。盘踞于黄淮平原腹心地带的王油坊文化,与豫中地区的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呈东西交融之势,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和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二期文化相互沟通。地处豫东、鲁西南及皖北地区的王油坊文化对中原地区的龙山时代及其后的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王油坊文化及其相关材料进行了重新检索和梳理。首先,笔者对王油坊文化的典型遗址进行了分段,并对王油坊文化进行了分期,揭示出该文化各时期的内涵与差异。其次,探讨了王油坊文化的源流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最后,笔者根据上述分析,阐述了王油坊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并以此为视角,窥探了这一地区在龙山时代晚期的文化格局变迁,勾勒出“煤山类型”、后岗二期文化、王油坊文化和龙山文化在黄淮平原发生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的图景。 本文将分四部分进行论述: 绪论 概述本文写作缘由,廓清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回顾王油坊文化的研究历程,指出重要的学术观点和目前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王油坊文化的分期 笔者通过分析鹿台岗、王...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王油坊文化的分布范围与主要发现
    二、 王油坊文化的研究简史
第一章 王油坊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一、 典型遗址的分析
    二、 其他遗址的定年
    三、 王油坊文化的分期
    四、 王油坊文化的年代
第二章 王油坊文化的渊源与流向
    一、 王油坊文化的渊源
    二、 王油坊文化的流向
第三章 王油坊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一、 与龙山文化的关系
    二、 与后岗二期文化的关系
    三、 与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的关系
第四章 王油坊文化形成与演变的动态考察及相关问题
注释
附图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南徙路线重建——兼论江淮地区的“廊道”性[J]. 徐峰.  中原文物. 2012(02)
[2]河南民权县牛牧岗遗址发掘简报[J]. 张国硕,赵俊杰.  考古. 2012(02)
[3]尉迟寺遗址中“尉迟寺类型”遗存的分期与年代[J]. 霍东峰.  华夏考古. 2010(04)
[4]2002-2003年河南偃师灰嘴遗址的发掘[J]. 陈星灿,李永强,刘莉.  考古学报. 2010(03)
[5]关于二里头文化和夏代考古学遗存的几点认识[J]. 张忠培.  中国历史文物. 2009(01)
[6]广富林文化初论[J]. 陈杰.  南方文物. 2006(04)
[7]王湾三期文化研究历程评述[J]. 郭京宁.  华夏考古. 2005(02)
[8]河南西平县上坡遗址发掘简报[J]. Excavation on the Shangpo Site in Xiping County,Henan.  考古. 2004(04)
[9]河南夏邑清凉山遗址发掘报告[J]. 李伯谦,闫根齐,宋豫秦,杨永贺,刘兆云,程丕勤,孟繁玲,张帆,蒋卫东,蒋迎春,段宏振,张翠莲.  考古学研究. 2000(00)
[10]河南商丘地区殷商文明调查发掘初步报告[J]. 张长寿,张光直.  考古. 1997(04)

博士论文
[1]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格局[D]. 段天璟.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13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3713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4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