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基于城市传播视角的西安大遗址文化符号资源的传承与利用

发布时间:2017-06-01 12:04

  本文关键词:基于城市传播视角的西安大遗址文化符号资源的传承与利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遗址是中国特有的对规模大、价值大的文化遗址的总称。随着各国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重视,大遗址再一次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尤其在中国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遗址文化资源成为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传播、城市现代化媒介传播、城市代际传播、城市国际化传播的有形和无形的符号。西安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都,拥有大量的大遗址和其它文化遗址,成为西安城市发展的文化符号资源。本文拟从城市传播的视角来探讨西安大遗址文化符号资源的传承与利用。主要从下几方面来探讨:(1)大遗址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了城市大遗址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促进城市建设、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城市文化的对外传播等方面揭示了大遗址符号资源的价值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作用。(2)大遗址作为有形文化符号的功能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作用。大遗址作为实体空间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媒介和传播符号,而符号作为一种传播载体是能够承载意义的。重点讨论了大遗址符号的指示功能、代替功能、代表功能、代言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传承与利用。(3)大遗址作为无形文化符号的功能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作用。无形的文化符号是基于有形空间基础之上的,是有形文化空间的延伸,是基于大遗址实体空间基础之上形成的风俗、社会习俗、民俗活动等,成为区域城市的一道文化风景线。(4)城市的国际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而城市的国际化必须以城市特色文化为根本才能具有国际认知度和国际竞争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战略必须突出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大遗址是西安历史文化特色中的特色。传播学视野下的西安国际化更加突出了以大遗址为特色的西安城市的传播能力与传播的必要性。大遗址是城市的一部分,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规划也要以传承遗址文化为目的,既不能抛开遗址的历史文化性也不能与城市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因此,既要重视大遗址的物质属性在城市传播中的传承和利用价值,也要兼顾大遗址文化符号在城市传播中的传播价值。将大遗址有形文化符号、无形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利用与城市传播结合起来走向国际化,成为城市国际化的特色文化符号。
【关键词】:城市传播 大遗址 有形文化符号 无形文化符号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9
  • 一、研究概述8-9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8-9
  • 二、文献综述9-19
  • (一) 大遗址相关文献综述9-12
  • (二) 城市传播研究文献综述12-15
  • (三) 关于符号学的相关理论综述15-19
  • 第一章 大遗址符号资源的价值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19-29
  • 一、大遗址符号资源与大遗址19-20
  • 二、大遗址符号资源的功能与价值20-23
  • (一) 使用功能与使用价值20-21
  • (二) 科学研究功能与科考价值21
  • (三) 文化认识功能与教育价值21-22
  • (四) 环境价值22
  • (五) 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22-23
  • (六) 代际传播功能和传播价值23
  • (七) 符号价值功能23
  • 三、大遗址符号资源在城市传播中的作用23-29
  • (一) 作为重要的城市媒介24-25
  • (二) 作为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标25-26
  • (三) 作为城市特殊的文化空间26-29
  • 第二章 基于城市传播视角的大遗址有形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利用29-39
  • 一、大遗有形文化符号的指示功能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传承与利用30-31
  • 二、大遗址作为有形文化符号的代替功能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传承与利用31-32
  • 三、大遗址作为有形文化符号的代表功能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传承与利用32-34
  • 四、大遗址作为有形文化符号的情感功能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传承与利用34-36
  • 五、大遗址作为有形文化符号的代言功能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传承与利用36-37
  • 六、大遗址作为有形文化符号的传播功能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传承与利用37-39
  • 第三章 基于城市传播视角的大遗址无形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利用39-50
  • 一、大遗址作为无形文化符号的指示功能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传承与利用39-41
  • 二、大遗址作为无形文化符号的表现功能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传承与利用41-42
  • 三、大遗址作为无形文化符号的代表功能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传承与利用42-44
  • 四、大遗址作为无形文化符号的情感功能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传承与利用44-46
  • 五、大遗址作为无形文化符号的表意功能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传承与利用46-48
  • 六、大遗址作为无形文化符号的认识功能及其在城市传播中的传承与利用48-50
  • 第四章 基于城市传播视角的西安大遗址文化符号资源国际化诉求下的传承与利用50-58
  • 一、传播学视域下的城市国际化50-51
  • 二、城市大遗址文化符号资源的国际化传播51-54
  • (一) 推动城市形象传播,打造国际品牌城市的需要51-52
  • (二) 推动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之都的需要52-53
  • (三) 推动城市跨文化传播,寻求文化认同的需要53-54
  • 三、大遗址文化符号资源的国际化路径54-58
  • (一) 保护好周秦汉唐遗址,完善城市空间结构54-55
  • (二) 大遗址申遗热及其申遗后的遗产保护体系55-56
  • (三) 大遗址文化产业化及搭建公共文化平台56
  • (四) 设立考古遗址文化展示区,健全城市文化展示体系56-58
  • 结论58-59
  • 参考文献59-62
  • 致谢62-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公良;西欧封建城市自主权的历史考察[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孔江;城市综合竞争力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梁敏;创力经济是城市经济的永续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常永胜;20年来城市化与城市治理问题研究进展[J];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陆琪,朱小舟;奥运会对城市经济的助推作用[J];人文地理;2005年04期

6 王玉扩;潘中立;郑道远;石娟娟;曹武;;论体育与城市的整体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李正爱;;江南城市经济与艺术文明[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夏溪;;对城市年鉴文化含量的揣摩[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8年06期

9 李博;;山西省县域城市竞争力研究[J];沧桑;2009年01期

10 青舟;;塑造体育改变城市的经典范例[J];城市观察;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曙虹;;江西省城市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吴玉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城市部件调查方法探讨[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治彦;;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与方法[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陈体滇;;全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评价[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5 韩士元;;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胡国亮;;从全国城市经济发展视角看武汉市经济总量变化[A];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闫凌州;;从培育创新文化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8 王祖康;;尊重规律、创新管理,谋求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9 刘子玉;毕芳芳;桑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10 王子义;;论城市竞争力与企业责任[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共辽宁鞍山市委书记 张杰辉;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N];经济日报;2007年

2 范峥;加快发展城市经济争创发展新优势[N];江阴日报;2008年

3 市文明办;城市精神——城市的灵魂[N];丹东日报;2008年

4 欧金焕 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塑造城市精神 引领城市发展[N];南宁日报;2009年

5 ;论城市协调发展[N];天津日报;2010年

6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杨秀香;打造绿色环境 提升城市精神[N];大连日报;2010年

7 何德敏;城市发展与城市精神[N];南充日报;2011年

8 新闻中心记者 李德成 张国锋;宜居宜业就是城市竞争力[N];大庆日报;2012年

9 记者 李晓萌;经济总量闯进全国城市十强[N];长江日报;2013年

10 记者 严运涛 实习生 熊政纲;阔别22年 武汉重返全国城市前十[N];湖北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健英;论分工制度演进与城市经济聚集[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宋健;城市信息化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马池顺;创新资源视角下的创新型城市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邢福俊;中国水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5 冯先宁;城市经济聚散论[D];四川大学;2004年

6 董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7 张志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王海勤;中国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杨学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信息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旭;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慧;长春城市精神培育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裴乃杭;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程圆圆;昆明城市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徐哲;城市特征的历史文脉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6 范文团(Pham Van Doan);越南河南省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钊;美国城市破产立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任茵;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D];延边大学;2015年

9 陈倩;兰州市城市吸附度的测算、比较及提升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房书瑶;工业废品收购从业人员的城市适应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城市传播视角的西安大遗址文化符号资源的传承与利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2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412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d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