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汉画像砖石中所见“士形象”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5 18:08

  本文关键词:汉画像砖石中所见“士形象”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在收集大量汉代士人阶层画像石图像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格套”概念对汉代历史题材的画像砖石中所见“士形象”做一初步研究,以期揭示其中所体现的汉代儒学观念、士风及其社会历史影响。论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其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有关汉画像砖石和先秦士人的学术研究回顾、研究方法、写作思路。核心内容部分,第一章对文学和儒学如何影响汉代士风进行了讨论;第二章梳理、归纳了画像砖石中的“士形象”,并进行辨识与分析;第三章探讨了画像砖石中所反映的汉代士人风尚;第四章对“士形象”图的时空分布和墓葬功能进行了总结分析。结语部分,着重分析了汉代士风对中国人精神品格的影响。 研究指出,汉代画像砖石生动的记录了各类士人的形象,其中大体有三类:积极入世、坚持理想、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士人;重然诺、讲信义、为知己者死的士人;聪明睿智、积极建功立业的士人。孟子说“士无恒产而有恒心”,就是说是“士”有着稳定的、执着的精神追求,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表达,“知其不可而为之”。汉文代画像砖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理想品格的塑造,也通过所刻画的“士形象”记录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其所颂扬的“尚勇”、“尽忠”和“尊师重教”等士人道德风尚和人格精神,从总体上看,对当时以及后世政治发展、民族精神形成、社会文化进步各方面均产生了积极的重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机制的重要结构成分。
【关键词】:汉画像石 “士形象” 士风 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79.44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13
  • 一、选题意义6-7
  • 二、相关研究动态7-12
  • (一) 汉画像砖石研究概况7-10
  • (二) 先秦士人研究概况10-11
  • (三) 存在的问题11-12
  •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12-13
  • 第一章 汉代“士形象”图产生的儒学文化背景13-20
  • 第一节 司马迁理想中的“士”13-17
  • 一、“士”的选材14-16
  • 二、“士”的特点16-17
  • 第二节 汉代儒学的演变及其对“士形象”图的影响17-20
  • 一、儒学的演变17-18
  • 二、儒学的影响18-20
  • 第二章 汉代“士形象”图的题材类型20-41
  • 第一节 荆轲刺秦王20-25
  • 第二节 二桃杀三士25-28
  • 第三节 子见老子28-33
  • 第四节 周公辅成王33-37
  • 第五节 季礼挂剑及完璧归赵37-41
  • 第三章 “士形象”图所反映的汉代士风41-46
  • 第一节 尚勇之风41-42
  • 第二节 尽忠之风42-44
  • 一、诚恳待人之忠42-43
  • 二、忠君之忠43-44
  • 第三节 尊师重教之风44-46
  • 第四章 汉代“士形象”图的时空分布及其功能46-50
  • 第一节 “士形象”图的时空分布46-47
  • 第二节 “形象”图的功能47-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增淮;;江苏泗阳打鼓墩樊氏画像石墓[J];考古;1992年09期

2 李发林;;记山东大学旧藏的一些汉画像石拓片[J];考古;1985年11期

3 刘厚琴;论儒学与两汉师生关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4 朱锡禄;;山东嘉祥宋山发现汉画像石[J];文物;1979年09期

5 吴荣曾;;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J];文物;1981年03期

6 朱锡禄;;嘉祥五老洼发现一批汉画像石[J];文物;1982年05期

7 岳凤霞;刘兴珍;;浙江海宁长安镇画像石[J];文物;1984年03期

8 郝建平;;论汉代的尊师风尚[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霍建波;赵昕;;解读《史记》中的刺客形象[J];语文学刊;2010年07期

10 刘善沂;孙淮声;;山东阳谷县八里庙汉画像石墓[J];文物;1989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晨捷;论儒家思想对西汉社会风尚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炳利;武氏祠历史故事画像反映的汉代儒家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高晓红;论《史记》中的士人文化精神[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汉画像砖石中所见“士形象”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3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483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a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