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寺沟淤沙对炳灵寺石窟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本文关键词:大寺沟淤沙对炳灵寺石窟的影响及治理措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刘家峡水库建成蓄水后窟区水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严重影响了处在水库库尾的炳灵寺石窟。十年来,通过开挖排水沟、外运淤沙等方式没有改变大寺沟河床持续增高的局面。根据炳灵寺石窟环境现状,本文试从保护植被、固沙、治水方面解决炳灵寺石窟的沙患和水患问题。
【作者单位】: 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地质工程公司;
【关键词】: 大寺沟 淤沙 水患 治理
【分类号】:K879.2
【正文快照】: 一炳灵寺石窟概况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西南约52km处、小积石山黄河北岸的大寺沟中。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民族活动的历史大舞台,也是丝绸之路从中原进入河西走廊的必经之地,多条陆路、水路在这里交织。便利的交通促进了中西佛教文化在此交融、发展,形成了具有汉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永龙;浅析炳灵寺石窟开凿的原因[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石磊;慧眼识明珠 枯寺蒙逢春——评介冯国瑞《炳灵寺石窟勘察记》[J];档案;1987年04期
3 王万青;炳灵寺石窟西秦和北魏造像[J];敦煌学辑刊;1990年01期
4 王亨通;温差变化对炳灵寺石窟的影响[J];敦煌学辑刊;1990年02期
5 陈海涛,刘惠琴;炳灵寺石窟及其三个重要阶段[J];西北史地;1994年04期
6 邓洲;《炳灵寺石窟研究论文集》印行[J];敦煌研究;1999年01期
7 孙淑梅;高庆军;;炳灵寺石窟中的佛教艺术之最[J];丝绸之路;2009年17期
8 罗玉珍;;冯国瑞与炳灵寺石窟[J];丝绸之路;2009年09期
9 曹学文;唐正宪;;炳灵寺石窟淤积泥沙状况、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丝绸之路;2011年20期
10 王亨通;炳灵寺石窟的环境保护问题[J];丝绸之路;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斗城;王亨通;;五十年以来的炳灵寺石窟研究[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黄文昆;;炳灵寺石窟研究议[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亨通;邓天珍;;炳灵寺石窟研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罗玉珍;;《游仙窟》与炳灵寺石窟[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颜廷亮;;中国石窟研究的一次重要盛会——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总结[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亨通;;“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开幕词[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亨通;;“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闭幕词[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闫海涛;周双林;;炳灵寺石窟171窟大佛发髻上蓝色颜料的分析与讨论[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宝玺;;炳灵寺石窟第1、16、90、133窟的清理与研究[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魏文斌;;关于炳灵寺石窟研究的几个问题[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马龙 罗玉珍;《永靖炳灵寺石窟研究文集》出版发行[N];民族日报;2011年
2 记者 陈宗立 特约记者 周文馨;炳灵寺石窟引起学界关注[N];光明日报;2002年
3 毛建华;甘肃省文物部门全力开展炳灵寺石窟受灾抢险工作[N];中国文物报;2012年
4 晁瑞 唐银娜 记者 余艳兰 王思超 张明灿;丝路申遗成功 遗产地会涨价吗[N];中国旅游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李韵;执着的坚守[N];光明日报;2013年
6 周国信;墨[N];中国文物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曲冠杰;辩证统一 不可或缺[N];光明日报;2000年
8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N];中国文物报;2014年
9 记者 张万宏;丝路申遗 甘肃旅游要提升[N];兰州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单文燕;美轮美奂的吐鲁番壁画[N];吐鲁番日报(汉);2013年
本文关键词:大寺沟淤沙对炳灵寺石窟的影响及治理措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1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50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