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燕国铜敦、豆之年代辨微
本文关键词:东周燕国铜敦、豆之年代辨微
【摘要】:对于随葬燕式铜敦、豆的墓葬年代到现在没有一致的看法。本文通过对东周燕式铜敦、豆表面纹饰的分析,发现了其表面纹饰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而且其纹饰的主题不仅融合了周边地区的因素,也表现出燕国独有的特点,纹饰中最早的型式具有春秋晚期中原地区所流行纹饰的特点,但共出遗物的年代却属于战国时期。这为我们重新界定东周时期部分燕国墓葬的年代提供了相对年代标准。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关键词】: 东周时期 燕式铜敦、豆 纹饰 年代
【分类号】:K878.8
【正文快照】: 一、绪论在东周时期燕地所发现的青铜礼器中,有一类燕国独有的铜敦、豆。其中铜敦的器身和盖对称并以子母口方式扣合成椭圆形,盖上、身下各附3个云状环钮,器身侧面附一对或两对环形耳。其器形与楚文化铜敦相似,子母口扣合方式与齐文化铜敦相同。因此,可以说燕文化的铜敦是这两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银川;论东周时期盟会的社会功能[J];晋阳学刊;2004年04期
2 吕亚虎;东周时期“p荨薄ⅰ氨ā被橄窒罂急鎇J];人文杂志;2004年06期
3 吕亚虎;;略论东周时期妇女的婚姻状况[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李春利;;东周时期禅让学说的发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余婷婷;;东周时期麻葛生产区域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李科友;东周时期江西地区的楚文化及其有关问题[J];江西历史文物;1981年01期
7 熊卜发;试论鄂东北地区东周时期文化[J];江汉考古;1990年02期
8 张剑;孟昭芝;;古都洛阳在东周时期的历史地位[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9 赵炳清;;从峡江地区楚文化遗存看东周时期的巴楚关系[J];考古;2010年04期
10 赵善德;郭菁菁;;东周时期东江流域文化遗存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蜜;张成明;;近年在丹江口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东周时期人类遗骸及相关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殷志强;玉琥——东周时期的玉符[N];中国文物报;2001年
2 记者 孟苗;乡宁发现东周时期鄂侯垒[N];山西日报;2009年
3 袁广阔 张相梅 张文延;河南濮阳发现东周时期卫国都城[N];中国文物报;2006年
4 北京大学 李水城 (概述);介绍《中国早期盐的使用及其社会意义的转变》[N];中国文物报;2007年
5 风石堰;另类视野中的东周历史[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刘刚 王新亚;三峡文化走廊体现三种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记者 黄亚平 实习生 芦峰 刘丽;周至出土东周青铜器[N];西安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成方;东周时期楚国宗族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权小江;商洛地区东周青铜器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爽;东周时期的楚剑及其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健康;试论东周时期的关和关市[D];苏州大学;2011年
4 杜娟娟;东周时期峡江地区的巴、楚文化交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5 宋怀祥;东周时期鄂东地区文化融合与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6 吕亚虎;东周婚姻礼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赵晗;内蒙古和林格尔东周时期墓地古代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益超;东周时期齐地关隘的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何为;东周时期楚国都城形制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年
,本文编号:659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5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