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安徽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11:02

  本文关键词:安徽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安徽汉画像石 雕刻艺术 构图艺术 造型艺术 艺术风格


【摘要】:汉画像石艺术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雄浑博大的时代特征为世人所重。安徽作为汉画像石的主产区之一,题材广泛、造型独特、艺术风格多样,但少有学者单独对安徽省范围内的汉画像石进行综合而系统地研究。安徽汉画像石与江苏徐州地区、河南地区、山东等地区汉画像石艺术风格的差异是显著的。因此,对安徽汉画像石进行综合的造型艺术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安徽省内汉画像石的产生背景与分布情况;其次,重点剖析、研究了安徽汉画像石的雕刻艺术特征和构图艺术特征;再次,分别具体以亳州曹腾汉墓汉画像石、淮北汉画像石、宿州褚兰镇汉画像石、萧县汉画像石、定远汉画像石为代表,论述安徽汉画像石的造型特征和艺术风格。文中穿插着与山东、江苏、南阳等地区汉画像石的对比,以此来对照安徽汉画像石艺术特征的独特性。安徽汉画像石艺术,在以往学者的印象中常常是徐州汉画像石的“附庸”具体部分,其实,安徽汉画像石地域区化相对单纯,造型艺术风格更是特色鲜明,非任何其它地区汉画像石所能替代。安徽汉画像石融楚风淮韵,借冰冷顽石,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徽风汉韵,令我们长久敬仰。所以,让我们尊重安徽汉画像石的区域,尊重、敬仰并学习安徽汉画像石那不俗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安徽汉画像石 雕刻艺术 构图艺术 造型艺术 艺术风格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9.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2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9
  • 1.2 研究的现状9-11
  • 1.2.1 国内研究现状9-10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1-12
  • 1.3.1 研究内容11
  • 1.3.2 研究方法11-12
  • 2 安徽汉画像石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分布区域12-17
  • 2.1 安徽汉画像石产生的社会背景12-14
  • 2.1.1 政治经济主因素对安徽汉画像石的影响13
  • 2.1.2 文化思想对安徽汉画像石的影响13-14
  • 2.2 安徽汉画像石的分布区域14-17
  • 2.2.1 以宿州为中心的皖北汉画像石14-15
  • 2.2.2 以定远为中心的皖中汉画像石15
  • 2.2.3 以霍山为中心的皖西汉画像石15-17
  • 3 安徽汉画像石的雕刻艺术特征17-26
  • 3.1 平面阴线刻的表现技法17-19
  • 3.1.1 严谨精准的阴线刻17-18
  • 3.1.2 浓郁装饰效果的阴线刻18
  • 3.1.3 稚拙质朴的阴线刻18-19
  • 3.2 以浅浮雕为主的表现技法19-24
  • 3.2.1 浅浮雕与阴线刻结合的雕刻方式19-21
  • 3.2.2 浅浮雕与装饰阴线刻相结合的雕刻方式21-24
  • 3.2.3 浅浮雕与多种雕刻方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方式24
  • 3.3 多种雕刻技法的综合24-26
  • 4 安徽汉画像石的构图艺术特征26-34
  • 4.1 单幅画面画像石的构图艺术26-31
  • 4.1.1 对称式构图形式26-28
  • 4.1.2 均衡式构图形式28-29
  • 4.1.3 方向趋向性构图形式29-30
  • 4.1.4 旋转式构图形式30
  • 4.1.5 重复并列式构图形式30-31
  • 4.2 单块但具多个画面画像石的构图艺术31-34
  • 4.2.1 上下层次组合式构成31-34
  • 5 安徽汉画像石的造型特征和艺术风格34-49
  • 5.1 以亳州曹腾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艺术特征34-37
  • 5.1.1 以亳州曹腾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造型艺术特征和艺术风格34-37
  • 5.2 以淮北汉画像石为代表的艺术特征37-38
  • 5.2.1 以淮北汉画像石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造型特征和艺术风格37-38
  • 5.3 以宿州褚兰镇汉画像石为代表的艺术特征38-43
  • 5.3.1 以宿州褚兰镇汉画像石为代表的装饰造型特征和艺术风格38-40
  • 5.3.2 以萧县汉画像石为代表的强化肌理装饰的造型特征和艺术风格40-43
  • 5.4 以定远汉画像石为代表的艺术特征43-49
  • 5.4.1 以定远汉画像石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造型特征和艺术风格43-49
  • 6 结论49-51
  • 参考文献51-53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53-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子中;关于汉画像石的文化思考[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杨希;陕北汉画像石浅说[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3 李江涛,娄宇;汉画像石中的祭祀题材初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汪小洋;江苏汉画像石动物图像的宗教意识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廖开霞,李诗芳,燕燕燕;试谈滕州汉画像石的史料价值[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年03期

6 彭洋云 ,张文华;痴迷汉画像石的吕风林[J];中州统战;2003年04期

7 李江涛,娄宇;汉画像石中的祭祀题材初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张子中;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精神[J];民族艺术;2004年01期

9 刘辉;;淮北汉画像石初步研究[J];中国书画;2004年04期

10 孙保瑞;论汉画像石刻的光影构成[J];美与时代;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新;;满石风动话线语——沂南北寨汉画像石艺术特色阐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孙怡村;;浅析汉画像石的艺术价值[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瑞峰;;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的阴阳观[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世勇;颜道彩;陈庆峰;;滕州汉画像石分布解析[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冰;;从汉画像石看生存到娱乐的转变[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朱存明;;论汉画像中天地观念的民俗性[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耘;李慧;燕燕燕;颜道彩;;滕州新发现汉画像石初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唐毅;;从“神仙”到“凡人”——对汉画像石艺术中“女性形象”变迁的解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董良敏;;“神人操蛇”汉画像石考释[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郑先兴;;论汉画像艺术中的民间信仰性质[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州博物馆 吴玲;略谈汉画像石题材中的祭祀供奉[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记者  孙娜;汉画像石新馆确定六大陈列主题[N];徐州日报;2006年

3 记者 高云天 彭春祥;汉画像石精品艺术展今起在连云港市展出[N];徐州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唐红丽;大汉雄风今犹在 汉画像石书汉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唐红丽;汉代厚葬之风孕育了汉画像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蒋英炬 杨爱国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汉画像石研究应立足原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唐红丽;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珍贵形象资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朱绍鸿;汉画像石的陈列手法[N];中国文物报;2014年

9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之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彭俐;让汉画像石为奥运服务[N];北京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3 顾颖;汉画像祥瑞图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史培争;汉画像与历史故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莹;陕北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2 侯晓宇;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张强;汉画像石艺术的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4 刘珊宏;汉画像石的文化渊源与艺术特点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5 沈潜;汉画像石中的“绘画感”与“设计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孔琳;汉画像视觉图式的空间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邓攀;河南汉画像石的地域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8 吴琼;淮北汉画像石的文化特色及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方欣;汉画像石装饰元素在动画造型中的运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10 梁愿;陕北、晋西彩绘汉画像石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88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88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e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