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山区古村落的“活性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北省山区古村落的“活性化”研究
【摘要】:河北省山区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存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河北省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但目前由于年久失修和疏于保护,很多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老化损坏严重,危房众多;古村落建设性破坏现象较为突出,随意拆除历史建筑行为时有发生;基础设施缺失老化,居民要求改善居住生活环境的愿望日益迫切,于是很多人拆旧立新或搬迁新居,“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原有古村落活性丧失。 本文在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经验,然后分析现在我国古村落发展现状,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引入“活性化”这个生物学概念,提出了古村落“活性化”的理念。古村落“活性化”就是在古村落保护的基础上,利用现有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传承古村落文化,使古村落充满生命力。 针对河北省山区古村落的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经济因素等特点,总结出了在“以人为本,保护和开发相结合”为方针指导下,确定了以人为本,是古村落活性化的根本;以保护为前提,发展新型特色产业;坚持保护历史真实性和生活延续性等三个实现古村落活性化的原则。 提出了河北省山区古村落“活性化”的措施和方法: 其一,对古村落的整体风貌进行保护。保持街区特色和古建筑的原汁原味,保护重要的历史元素如古井、古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其二,在对古村落保护的基础上,对于古村落的两种开发模式——介入式开发和村治式开发进行阐述,分别分析了两种模式的优势和劣势。 其三,在总结介入式开发和村治式开发这两种开发模式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古村落进行开发利用的措施和方法:要建立完善的政府管理制度;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要多种方式转变房屋所有权,实现对古建筑的开发和利用;要积极开发古建筑的新功能,推动古村落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以经济发展推动古村落保护;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保留生活气息;要提高居民的自身素质;要重视村民的利益,调动村民积极性。 以河北省井陉县大梁江村为例,在对大梁江村的特色街区面貌,特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制定了用地布局,道路发展,旅游发展,安全防灾,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规划,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延续大梁江的原有风貌。最后,验证河北省山区古村落“活性化”的措施及方法,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以后河北省历史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关键词】:空心村 古村落 历史文化 乡土气息 活性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7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1.2 国内外古村落的保护研究10-14
- 1.2.1 国外研究情况10-13
- 1.2.2 国内研究情况13-14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4-15
- 1.3.1 研究方法14-15
- 1.3.2 技术路线15
- 1.4 可行性分析15
- 1.5 本章小结15-16
- 2 古村落活性化研究概述16-19
- 2.1 古村落的概念及现状16-17
- 2.1.1 古村落的概念16
- 2.1.2 我国古村落发展现状16-17
- 2.2 “活性化”的概念层次和内容17-18
- 2.2.1 活性化的概念17
- 2.2.2 古村落活性化的概念17-18
- 2.2.3 古村落活性化的三个层次18
- 2.3 本章小结18-19
- 3 河北省山区古村落活性丧失及原因分析19-25
- 3.1 河北省山区古村落活性丧失19-21
- 3.1.1 “空心村”现象严重19
- 3.1.2 “大拆大建”严重19-20
- 3.1.3 人文环境被忽略20-21
- 3.2 河北省山区古村落活性丧失的原因21-24
- 3.2.1 “空心村”现象的原因21-22
- 3.2.2 “大拆大建”现象的原因22-23
- 3.2.3 人文环境被忽略的原因23-24
- 3.3 本章小结24-25
- 4 河北省山区古村落活性化的原则与方法25-38
- 4.1 河北省山区古村落的基本概况25-26
- 4.1.1 地理概况25
- 4.1.2 人文环境25-26
- 4.1.3 经济环境26
- 4.2 河北省山区古村落活性化的原则26-27
- 4.2.1 以人为本,,是古村落活性化的根本26-27
- 4.2.2 以保护为前提,发展新型特色产业27
- 4.2.3 坚持保护历史真实性和生活延续性27
- 4.3 河北省山区古村落活性化的措施27-37
- 4.3.1 河北省山区古村落的保护措施27-30
- 4.3.4 河北省山区古村落开发利用措施30-37
- 4.4 本章小结37-38
- 5 河北省大梁江村的活性化对策研究38-48
- 5.1 大梁江村古村落的活性因素39-41
- 5.1.1 基本概况39-41
- 5.1.2 人文环境41
- 5.1.3 经济环境41
- 5.2 大梁江村的规划范围41
- 5.3 大梁江村的保护研究41-44
- 5.3.1 古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措施41-43
- 5.3.2 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措施43-44
- 5.3.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44
- 5.4 大梁江村的发展研究44-47
- 5.4.1 用地布局规划44-45
- 5.4.2 经济发展规划45
- 5.4.3 旅游发展规划45-46
- 5.4.4 安全防灾规划46
- 5.4.5 道路工程规划46-47
- 5.5 本章小结47-48
- 6 结论与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2-53
- 作者简历53-54
- 致谢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楼庆西;;中国古村落:困境与生机——乡土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02期
2 赵勇;建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制度的思考[J];城乡建设;2004年07期
3 翁时秀;彭华;;政府与村民的行为对古村落保护及景观变迁的影响——基于本土社会学理论视角[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4 李文兵;;古村落游客忠诚模型研究——基于游客感知价值及其维度视角[J];地理研究;2011年01期
5 冯玫;刘瑶;;京津冀特色产业发展与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冯玫;;河北省路、港、航立体交通体系建设现状和发展对策[J];河北学刊;2011年02期
7 范晓琳;苗琨;吕锐;;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J];华中建筑;2011年02期
8 罗艳霞;;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措施[J];今日科苑;2010年06期
9 邵秀英;任俊英;;古村落景观构景及其旅游功能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27期
10 刘红艳;;论贺州古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的意义[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苏雁;[N];光明日报;2006年
2 曹保明;[N];吉林日报;2012年
3 沈洋;[N];今日信息报;2006年
4 周南焱;[N];文汇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红;湖南沅水流域古镇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海燕;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张静;我国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研究与旅游规划实证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3 王惠琴;中国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春然;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5 李琳;生态网络城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97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9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