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明清时期湖南佛教造像的区域性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9 06:28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湖南佛教造像的区域性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明清时期 湖南 佛教造像 程式仪轨 宗教信仰


【摘要】: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而宗教造像,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物质遗存,是宗教观念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佛教自汉传入我国,一方面,传统的婚丧习俗、神灵信仰及衣饰文化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佛教艺术;另一方面,佛教艺术又不断地渗入到民族民俗文化中。佛教造像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毫无疑义,将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呈现区域性特色。本文对湖南不同区域间的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下的佛教造像,做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对佛教造像的程式与仪轨、造型与风格、材料与工艺等方面做出了重点的研究与论述。 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佛教造像,是汉地佛教造像程式与湖南地区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本文首先分析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地域特征,即分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分别阐述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从而由自然生态条件,得出该地区木材质造像居多;其次,略述中国佛教造像的程式仪轨,为论述明清时期湖南汉族地区佛教造像及少数民族地区佛教造像作铺垫,,二者的基本写作体系相似,都是从造像形式、造像的组合与一般供设程式、佛装类型、纹饰基本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佛教造像的局部构造及其隐含的历史文化意义;最后比较出各区域间造像的程式与仪轨、类型、功能及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在说明其表面的特征差别之外,再进一步说明在表层之下的原因,从而揭示出历史、社会机制和文化传统对区域佛教造像的影响。
【关键词】:明清时期 湖南 佛教造像 程式仪轨 宗教信仰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209;K879.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1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3-15
  • 1.1.1 研究背景13-14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4-15
  • 1.1.2.1 研究目的14
  • 1.1.2.2 研究意义14-15
  • 1.2 研究现状15-18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8-19
  • 1.3.1 论文研究思路18-19
  • 1.3.2 研究方法19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9-21
  • 1.4.1 研究重点19-20
  • 1.4.2 研究难点20
  • 1.4.3 研究创新点20-21
  • 第二章 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地域性研究21-26
  • 2.1 区域特征21-24
  • 2.1.1 自然地理环境21-22
  • 2.1.2 人文地理环境22-24
  • 2.2 湖南地区的造像类型与特征24-26
  • 第三章 中国佛教造像的程式仪轨26-33
  • 3.1 密宗程式化造像及其特点28-29
  • 3.2 汉地佛教程式化造像及其特点29-30
  • 3.3 佛教造像的中国化30-32
  • 3.3.1 中国传统形象与审美观的融入30-31
  • 3.3.2 佛像题材与造型方式的变化31
  • 3.3.3 佛像装饰纹样的中国化31-32
  • 3.4 明清时期“三教合一”思想对佛教造像的影响32-33
  • 第四章 明清时期湖南汉族地区的佛教造像33-44
  • 4.1 明清时期湖南汉族地区佛教造像实物案例33-40
  • 4.2 明清时期湖南汉族地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征40
  • 4.3 明清时期湖南汉族地区佛教造像的程式仪轨40-44
  • 4.3.1 造像形式40-41
  • 4.3.2 造像的组合与一般供设程式41-42
  • 4.3.3 佛装类型42-43
  • 4.3.4 纹饰基本特征43-44
  • 第五章 明清时期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造像44-55
  • 5.1 明清时期湖南少数民族地区佛教造像实物案例44-51
  • 5.2 明清时期湖南少数民族地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征51-52
  • 5.3 明清时期湖南少数民族地区佛教造像的程式仪轨52-55
  • 5.3.1 造像形式52
  • 5.3.2 造像的组合与一般供设程式52-53
  • 5.3.3 佛装类型53
  • 5.3.4 纹饰基本特征53-55
  • 第六章 明清时期湖南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造像比较55-69
  • 6.1 明清时期湖南地区佛教造像的区域性差异内容55-61
  • 6.1.1 造像的程式与仪轨比较55-56
  • 6.1.2 造像的类型比较56-57
  • 6.1.3 造像的功能比较57-60
  • 6.1.4 造像的艺术比较60-61
  • 6.2 明清时期湖南佛教造像区域性差异的原因探析61-67
  • 6.2.1 明清时期湖南汉族地区佛教造像对少数民族佛教造像的影响61-62
  • 6.2.2 明清时期湖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与宗教信仰对佛教造像的影响62-65
  • 6.2.2.1 婚丧习俗62
  • 6.2.2.2 巫术62-63
  • 6.2.2.3 神话传说63
  • 6.2.2.4 祭祀仪式63-64
  • 6.2.2.5 明清时期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文化64-65
  • 6.2.3 民族心理65
  • 6.2.4 民族习俗65-66
  • 6.2.5 民族信仰66-67
  • 6.3 明清时期湖南地区佛教造像区域性差异的文化阐释67-69
  • 6.3.1 明清时期湖南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对其佛教造像的影响67
  • 6.3.2 明清时期湖南汉族文化对其少数民族佛教造像的影响67-69
  • 结语69-70
  • 参考文献70-74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74-75
  • 致谢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四龙;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2 夏清;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的吸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3 赵朴初;;关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出版参考;2005年35期

4 孙修身,孙晓岗;从观音造型谈佛教的中国化[J];敦煌研究;1995年01期

5 黄才良 ,赵广铃;佛教造像业现状刍议[J];佛教文化;2002年Z1期

6 黄才良 ,赵广铃;佛教造像艺术应该先有宗教内涵[J];佛教文化;2003年05期

7 杨雄;;佛教造像的民族化[J];佛教文化;2006年01期

8 朱思虎;佛教造像的中国化──一个逐步世俗化的过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9 胡彬彬;;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造像与佛教初始输入的别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张总;中国早期佛教造像[J];美术研究;198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立军;中国古代造像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黄阳兴;咒语、图象与法术[D];复旦大学;2008年

3 党燕妮;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民间佛教信仰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妍;民族服饰图案与宗教的关系——道教对我国传统服饰图案的影响[D];天津工业大学;2003年

2 童琼;观音信仰与女神崇拜[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扎西卓玛;论藏传佛教文化中的观音信仰[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胡启银;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小平;宋元明时期陶瓷佛教塑像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卫平香;湘桂黔边界地区观音造像异变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99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699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f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