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李家崖文化
本文关键词:试析李家崖文化
【摘要】: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南流黄河两岸发现了大批商代晚期青铜器,广泛分布于晋西山地和陕北地区。围绕着这批青铜器的文化内涵及归属问题,学术界展开了长期的讨论。1983年李家崖遗址的发掘,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经过考古学者多年的努力,除李家崖遗址外,已知同类型的遗存还发现了陕北清涧县薛家沟乡李家塔、辛庄、寨沟,绥德县枣林坪乡吴家渠、河底乡沟口村田庄、满堂川乡、义合镇薛家渠和晋西北的离石县后赵、马茂庄,柳林县高红等。目前,将这类型遗存命名为“李家崖文化”已为学术界共识。2013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的《李家崖》考古报告出版,对1982—1991年在李家崖遗址发掘所得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的公布,极大的方便了学者对这批资料进行科学深入地研究。虽然前辈学者的研究讨论涉及到了李家崖文化的各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缺乏得到多数人认可的对李家崖文化典型器物的演变规律以及文化分期的认识;2、对李家崖文化发展中的阶段性变化缺乏讨论;3、对李家崖文化与周边其它考古学文化关系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讨论。基于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利用近年来发表的关于李家崖文化各遗址的材料,着重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讨论:1、李家崖文化典型器物的形制分析及分期。运用考古类型学和考古地层学的方法将李家崖文化出土的陶器进行分类,判断其早晚关系,并通过对已分型式陶器组合的研究,确定陶器的分组,总结并采用前人对李家崖文化青铜器的研究结果,进而将整个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从整体和各期段两个角度分析该文化的发展状况;参考其他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判定李家崖文化早期约相当于殷墟一期至殷墟二期早段,中期约相当于殷墟二期早段至殷墟四期中段,晚期约相当于殷墟四期中段至西周早期。2、李家崖文化文化因素分析。在典型器物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及周邻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将李家崖文化的典型器物分为八组,并对所分八组文化因素进行量化分析。3、李家崖文化与周邻古文化的关系分析。在对典型器物分组的量化分析基础上,剖析各组文化因素的来源,探讨李家崖文化与周邻古文化间的交流与联系。
【关键词】:李家崖文化 类型学 文化因素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8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英文摘要7-8
- 第1章 绪论8-11
- 1.1 李家崖文化发现与研究的历史及现状8-9
- 1.1.1 李家崖文化的发现情况8
- 1.1.2 李家崖文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8-9
- 1.2 李家崖文化研究的目的及意义9-10
- 1.3 李家崖文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0-11
- 第2章 典型器物的形制分析及分期11-29
- 2.1 陶器的形制分析11-18
- 2.2 分组与年代18-29
- 2.2.1 陶器的分组18-19
- 2.2.2 典型遗址分期19-25
- 2.2.3 年代25-29
- 第3章 文化因素分析29-39
- 3.1 陶器文化因素分析29-37
- 3.2 青铜器文化因素分析37-39
- 第4章 与周邻古文化的关系分析39-44
- 4.1 与朱开沟文化的关系39
- 4.2 与白燕文化的关系39
- 4.3 与商文化的关系39-40
- 4.4 与周文化的关系40-43
- 4.5 与西岔文化的关系43-44
- 第5章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附录48-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J];考古;2000年12期
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唁电[J];江汉考古;2001年03期
3 徐湖平;江苏考古工作世纪之初的思考[J];东南文化;2002年01期
4 何驽;;《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读后思考[J];考古;2002年12期
5 付彤;陈璐;;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J];考古;2003年02期
6 宋建;;上海考古随想[J];上海文博论丛;2004年01期
7 李零;一个考古读者的希望[J];读书;2004年06期
8 洪石;;“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J];考古;2005年06期
9 盛之瀚;;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成立揭牌[J];东南文化;2006年05期
10 胡小伟;;浅谈盗墓对考古工作的危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林辉;;近年来西藏地区主要开展的考古工作及收获[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罗宗真;;我和六朝考古——回顾六朝考古工作五十年[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梁太鹤;;可乐考古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4 张忠良;王峰;富锡良;;综合物理探查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研究[A];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论文集(1995—2005)[C];1995年
5 ;中国金莲山考古发现疑似针灸用具[A];全国第六届骨科微创手术与多种针刀手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索秀芬;;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纪要[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7 刘诗中;;江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考[A];艺海探真——论文论著选编[C];2011年
8 郭京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推动北京文化之都建设——从北京的考古工作谈起[A];繁荣古都历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坛文集[C];2013年
9 张忠培;;关于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的几个问题——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10 郭京宁;;北京考古发现与北京文化之都建设[A];当代北京研究(2012年第4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李陈奇;新时期考古工作的主战场[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江苏省文物局局长 王慧芬;创新考古体制 推进考古工作[N];中国文物报;2006年
3 方启 麻赛萍 贾博宇 范佳翎;你想了解考古吗?[N];中国文物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孙秀丽;基建考古 何去何从[N];中国文物报;2012年
5 ;微言大义:考古与盗墓的微博大讨论[N];中国文物报;2012年
6 ;2013:四川科技考古元年[N];中国文物报;2013年
7 曹金萍 开封市文物工作队;重视明清考古:学科发展的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郭潇雅 实习记者 吴运亮;国内首个“文物移动医院”将现代科技带到考古现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土木;让考古的回归考古[N];中国文化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李佳霖;北京市立法细化“施工前考古”[N];中国文化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杨瑞霞;中原地区数字环境考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林金鑫;综合地球物理考古方法的应用可行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侯仰军;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6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付宁;史前至12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东西文化交流[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王新春;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潘碧华;三峡早期人居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韶光;潮湿环境模拟考古现场地下水控制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张学超;良渚遗址考古期病害与微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海明;郑韩故城历史城市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振宇;宋代漏泽园相关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佩萌;大西安地区墓葬类考古遗存保护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6 程亚南;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设计系统应用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7 夏秋函;试论北朝青瓷[D];南京大学;2014年
8 田笛;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辽西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简史[D];吉林大学;2016年
9 李逸林;中国早期金器的分类研究及其文化来源[D];南京大学;2016年
10 何昊;甘青宁地区汉代城址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25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725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