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毛家坪沟东墓葬区出土人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06:26
本文关键词:甘谷毛家坪沟东墓葬区出土人骨的研究
【摘要】: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坐落在渭河南岸的二级阶地上,是朱圉山附近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秦文化遗址,以中部一条自然冲沟为界可分为沟东、沟西两区,沟西的北部为居址区,沟西的南部及沟东为墓葬区。 本文所使用材料来源于2012年和2013年发掘的毛家坪沟东春秋及战国墓葬,共计45个个体。依靠观察、测量、统计等手段,目前对这批材料进行了人口学、人种学、病理学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对毛家坪这批秦人的身份地位进行了推测,对种系来源与流向进行了探讨。 结合死亡年龄分布与相关病理的记录、分析,发现毛家坪秦人营养状况较差,需要承担繁重的劳作,平均寿命低于不同地域的同时代各对比组,推测其社会地位不高。 从颅骨形态上看,毛家坪古代居民应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畴,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与部分近代组的对比表明其与藏族B组、华南组、藏族A组最接近。 为了探讨毛家坪古代居民的种系来源与流向,本文将毛家坪沟东男组与若干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组别对比,结果显示其与甘青地区的磨沟齐家组、民和核桃庄组,关中地区的孙家南头组、宝鸡建河组等关系密切,结合考古学文化,毛家坪古代居民体质上或与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居民存在一定联系,应承袭了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特征,但也受到了来自东面的人群较强烈的影响,同时也对关中地区人群体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对毛家坪古代居民体质上的研究丰富了毛家坪遗址的考古学内涵,为探讨秦人种系构成提供了新材料,增进了对秦文化的了解,积累了陇东南地区古代居民的体质人类学材料。
【关键词】:毛家坪遗址 体质人类学 秦人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Q981;K878.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2
- 1.1 毛家坪遗址概况7-9
- 1.2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9-12
- 第二章 毛家坪沟东墓葬区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与分析12-20
- 2.1 材料与方法12
- 2.2 性别、死亡年龄的统计与分析12-17
- 2.3 与部分古代居民组死亡率分布的比较17-20
- 第三章 毛家坪古代居民的病理记录与分析20-27
- 3.1 毛家坪古代居民的病理统计20-21
- 3.2 毛家坪古代居民的生业模式探讨21-27
- 第四章 毛家坪沟东墓葬区颅骨的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27-36
- 4.1 材料与标准27
- 4.2 观察结果27-36
- 第五章 毛家坪沟东墓葬区颅骨的种系类型研究36-48
- 5.1 材料、测量与统计36
- 5.2 毛家坪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36-40
- 5.3 种系纯度的检验40-43
- 5.4 种系类型的分析43-48
- 5.4.1 与现代亚洲各类型蒙古人种的比较43-45
- 5.4.2 与亚洲蒙古人种部分近代组的比较45-48
- 第六章 毛家坪古代居民与其他古代人群的亲缘关系研究48-67
- 6.1 毛家坪沟东组与部分新石器时代颅骨组的比较48-56
- 6.2 毛家坪沟东组与部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居民组的比较56-65
- 6.3 毛家坪秦人的种系来源与流向65-67
- 结语67-68
- 参考文献68-71
- 附录71-93
- 图版93-97
- 致谢97-9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启;;陕西神木县寨峁遗址古人骨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2 颜,
本文编号:783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78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