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落适宜性分析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古村落空间布局
本文关键词:基于聚落适宜性分析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古村落空间布局
更多相关文章: 园林学 聚落 古村落 适宜性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森林公园
【摘要】:聚落研究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迅速兴起的森林旅游业对经济发达地区森林公园范围内的古村落保护构成严重的威胁。以江苏省苏州市西山森林公园Landsat 7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数据源,选择海拔、坡度、坡向、距河流距离、土地覆盖类型、距道路距离等作为西山森林公园内聚落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叠加分析模块,结合景观格局理论,对研究区进行聚落适宜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以东村古村为例,对现状聚落斑块布局加以分析,提出尝试性建议。结果表明:1聚落最适宜区域面积较小,只有263.34 hm2,占比3.13%,最不适宜区域面积最大,达3 973.68 hm2,占比47.17%。2从景观格局角度,最适宜区域的平均形状指标(AWMSI),斑块平均大小(MPS),斑块面积方差(PPSD)指标值都是最小。相反,在最不适宜区域这些指标值都是最大。3研究区域现状聚落斑块大多布局合理,应加以保留完善,而对于分布不适宜的聚落斑块,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采取合理有序的调整优化措施。4东村保存较完好的第1类、第2类风貌建筑和破损严重的第3类风貌建筑大多位于聚落最适宜和较适宜区域,以违章建筑、临时建筑为主的第4类风貌建筑则占用了聚落较适宜区域。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关键词】: 园林学 聚落 古村落 适宜性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森林公园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70746)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10批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资助项目(NO2013-jz-014)
【分类号】:TU986.52;K878
【正文快照】: 210013)聚落是指居民用来生产和生活的场所,聚落研究就是研究居民点形成、发展以及形态、格局上的规律,它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1]。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聚落的分布和规模等除了受到地理环境因子制约,往往还受社会发展状况影响。Pacione[2]根据居民点的密度和分布对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丁国民;张天斌;;甘肃祁连山保护区哈溪林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J];甘肃科技;2014年01期
2 朱松节;;“美丽中国”视角下的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34期
3 王炎松;吕晓航;;基于GIS的传统山地村落选址与布局的生态适宜性分析研究[J];华中建筑;2011年10期
4 蒋波;邹松梅;;苏州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若干问题的探讨[J];地质学刊;2010年04期
5 李红波;张小林;;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近今趋势[J];人文地理;2012年04期
6 徐成华;;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9年07期
7 孔凡亭;郗敏;李悦;孔范龙;陈菀;;基于RS和GIS技术的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4期
8 李青;姜涌;;乡镇道路交通特征与安全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04期
9 朱琳琳;;苏州西山东村古村落空间意象分析[J];艺术科技;2014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贝贝;李小建;许家伟;;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3年12期
2 李红波;张小林;吴江国;朱彬;;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科学;2014年04期
3 贺艳华;唐承丽;周国华;曾山山;李莉;钟婷;;论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RROD模式[J];地理研究;2014年09期
4 唐承丽;贺艳华;周国华;曾山山;肖路遥;;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14年10期
5 朱松节;;“美丽中国”视角下的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34期
6 杜国明;刘艳;罗奇云;;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7 刘焱序;王仰麟;彭建;袁媛;马晶;魏海;;城郊聚落景观的集聚特征分析方法选择研究[J];地理科学;2015年06期
8 程驰;迪力沙提·亚库甫;周爱国;;地质公园规划体系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年03期
9 邓育武;;欠发达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对策研究——以湘南乡村聚落为例[J];市场论坛;2014年01期
10 冯敏;李孝坤;;移民背景下的重庆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德罡;黄梅;;纳西族传统村落保护研究进展及建议[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思敏;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聚落体系重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迪;太湖西山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2 潘彩霞;苏州古村落旅游开发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3 刘新华;古村落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旭;我国优秀乡土文化的“慢城”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尹怀玉;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菊风;古村落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7 宋文;山西榆次后沟古村落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李飒;门头沟古村落景观研究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9 鲁含情;湖北省城镇密集发展协调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周伟;四川东部低山丘陵区农村村院聚落体系布局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常军;周德民;栾兆擎;张海英;;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评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2 陆宇荣;;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湖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于淼,李建东;基于RS和GIS的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年05期
4 刘红玉,吕宪国,张世奎;湿地景观变化过程与累积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5 白军红,欧阳华,杨志锋,崔保山,崔丽娟,王庆改;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6 吕一河;陈利顶;傅伯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耦合途径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7 喻红,曾辉,江子瀛;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组分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8 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理科学;2003年03期
9 王永丽;于君宝;董洪芳;栗云召;周迪;付玉芹;韩广轩;毛培利;;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空间演变分析[J];地理科学;2012年06期
10 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超;信息技术在古村落保护研究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2 阚陈劲;徽州古村落地理景观特性与村落水口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丁,吴晓红;古村落的生长与其传统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延续——以太湖西山明湾、东村的保护规划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李婷婷;;梅州古村落系统的几点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武静;张斌;杨麟;;鄂西纳水溪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研究初探[J];华中建筑;2008年12期
4 陈乙文;;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年02期
5 尹超;朱怿然;姜劲松;;江苏省古村落保护与实施机制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0年08期
6 植中坚;;浅议怀集县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J];大众文艺;2013年08期
7 钱卓瑛;张春阳;;古村落保护与金华的实践[J];城乡建设;2013年06期
8 方磊;王文明;;古村落系统的复杂性认识及保护新视角[J];系统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9 俞娟;许业和;赵晓兵;稽雪华;;基于“政策层面”的古村落乡土遗产保护研究——以苏州东西山古村落保护规划为例[J];《规划师》论丛;2009年00期
10 韩e
本文编号:795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795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