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汶泗流域新石器时代饮食考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12:26

  本文关键词:汶泗流域新石器时代饮食考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饮食考古 汶泅流域 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摘要】:在经过了上个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研究热潮后,如今的中国考古学将以往研究的重点从物转移到人,研究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文化变化的过程。饮食活动是生物界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基础,对饮食活动的研究有助于全面、生动、形象地展示社会文明的发生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传承与演变。 饮食考古,通俗的讲,就是利用考古发掘的材料,来复原古代人类饮食活动的一系列内容,包括原料的来源、加工技术、饮食器具、饮食礼俗等,进而探究特定时代和地域环境中先民日常生活的具体内容、实际形态与历时变化,在古代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变迁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汶泗流域是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比较清晰、遗址资料也比较丰富的小区域,很多遗址都有与饮食状况相关的动植物遗存报告和分析。但是目前尚缺乏对此类信息的综合整理,新石器时代的饮食状况也不很明确。 本文拟整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包括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以及各种新兴的科学技术,以获得对汶泗流域新石器时代先民饮食生活特点与文化变迁脉络的清晰认识,从而对中国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的饮食考古研究有所启示,并推动同类研究的开展,以达到丰富古代社会研究之目的。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一、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思路。 二、环境背景与文化变迁。介绍汶泗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生态坏境和文化变迁,以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三个时期为主。 三、食物的获取。主要从渔猎采集、粮食生产和动物驯养三个方面来说明,收集整合相关遗址的材料,说明先民们的食物来源。 四、食物的加工。先对三个时期的饮食器具类型进行统计,然后演绎分析食物的加工方式。饮料和调料的使用单独论述。 五、食物的消费。从日常饮食、宴飨活动和祭食三个方面来阐述食物的消费过程,然后探讨食物废料的处理方式。 六、结语。简要总结前文观点,并指出文章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饮食考古 汶泅流域 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S971;K871.13
【目录】: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第一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11-18
  • 1、初始阶段11-12
  • 2、萧条阶段12-13
  • 3、兴盛阶段13-16
  • 4、域外研究16-18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目的及思路18-20
  • 第二章 环境背景与文化变迁20-28
  • 第一节 生态环境20-22
  •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变迁22-28
  • 第三章 食物的获取28-41
  • 第一节 渔猎采集28-33
  • 第二节 粮食生产33-38
  • 第三节 动物驯养38-41
  • 第四章 食物的加工41-54
  • 第一节 饮食器具41-45
  • 第二节 食物加工方式45-48
  • 1、初步加工45-46
  • 2、深入加工46-48
  • 第三节 饮料48-52
  • 1、淡水资源48-49
  • 2、酿酒49-51
  • 3、酒器51-52
  • 第四节 调料52-54
  • 第五章 食物的消费54-60
  • 第一节 食物的消费54-59
  • 1、日常饮食54-55
  • 2、宴飨活动55-57
  • 3、祭食57-59
  • 第二节 食物废料的处理59-60
  • 第六章 结论60-62
  • 参考文献62-74
  • 致谢74-7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启安;;大汶口文化遗存与酿酒[J];中国酿造;2008年05期

2 韩祥翠;;浅析商代及商代之前的白陶艺术风格流变及其美学风貌[J];中国陶瓷工业;2009年04期

3 罗子林;吴笑萍;;陶瓷文物考古中的数字化应用[J];中国陶瓷;2005年05期

4 王舒冰;;历史悠久的淄博陶瓷[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1985年03期

5 傅国城;;关于白酒品牌建设与文化定位的研究[J];中国酿造;2008年01期

6 包启安;;长江下游文化区的遗存与我国小曲酒的诞生[J];中国酿造;2007年05期

7 包启安;;长江下游文化区的遗存与我国小曲酒的诞生[J];中国酿造;2007年03期

8 高岩;罗孝;宗英杰;;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一)——试论淄博窑的历史内涵[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年02期

9 刘林学;;考古学与化学[J];化学通报;1989年03期

10 耿擰庭;刘亮;;谈梅[J];生命世界;197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士华;张雪莲;;高精度碳十四液闪方法在考古中的应用[A];第一届中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6年

2 罗传秀;郑卓;陈木宏;潘安定;邹后曦;王宏;李春海;李杰;韦潇君;;长江上游乌江流域石牛寺遗址环境考古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韦江;;关于广西在中国边疆考古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思考[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4 刘宝恒;;从山东莒县陵阳河陶符看汉字起源[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焦智勤;;大汶口陶文与莒地文明[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刘庆柱;;关于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霍巍;;任乃强先生与西南考古研究[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8 赵芝荃;徐殿魁;;偃师尸乡沟商城的发现与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85年

9 田广金;史培军;;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环境考古研究[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10 苏天钧;;建国以后安阳地区田野考古大事记[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建明(作者单位:西安文物保护中心);重视中国的测量考古研究[N];中国测绘报;2002年

2 白雪松;第4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评选产生[N];中国文物报;2005年

3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靳桂云;日本的水田考古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6年

4 王昌富;商洛崖墓考古获国家科研立项[N];商洛日报;2006年

5 记者 原建军 实习生 樊文波;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入选去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N];西安日报;2006年

6 陈显丹;三星堆文化考古研究[N];光明日报;2001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 张雪莲博士;碳同位素与考古研究[N];科技日报;2001年

8 记者江南;跨湖桥遗址考古研究获新进展[N];人民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李根林 本报通讯员 程凌香;唐际根:让安阳感动世界的人[N];河南日报;2006年

10 特约记者 张辉 本报记者 胡秋香;国家考古专家抵达库车研究古墓群[N];阿克苏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萍;瞿昙寺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2 石岩;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青铜镞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4 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井中伟;先秦时期青铜戈·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杨瑞霞;中原地区数字环境考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程义;关中唐代墓葬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赵海洲;东周秦汉时期车马埋葬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10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冬蕾;汶泗流域新石器时代饮食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王海玉;北阡遗址史前生业经济的植物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刘团徽;鲁北地区大汶口文化葬俗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孙研;大汶口文化玉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薛志刚;辽东半岛南端与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周高亮;河南地区出土早期白瓷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何绪刚;莒县审美文化形象与文化产业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开春;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X荧光考古研究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1年

9 张中华;新疆伊犁河流域史前时期墓葬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李小燕;玉柄形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03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803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4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