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地区土遗址及其环境变化空间信息分析
本文关键词:新疆吐鲁番地区土遗址及其环境变化空间信息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土遗址 时空变化 环境 影响因素 空间信息技术
【摘要】: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土遗址数量较多,且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故对土遗址及其环境的时空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大型土遗址的发现保护多利用考古、实地调查和空间信息技术等方法。鉴此,本文分析了吐鲁番地区土遗址及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至2010年间该区域土遗址本体及其内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病害发育和人为破坏。病害主要为裂隙与坍塌、风害、酥碱病害、水蚀、表层剥落、生物病害等,其中,普遍的病害是裂隙与坍塌和风害。1990-2010年,研究区土遗址外部地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和居民地明显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明显减少,尤其是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这2个世界文化遗产区域发生的变化更明显。土遗址周围的人类活动强度在增加,绿洲内部土遗址的外部环境较绿洲边缘或外部更加剧烈;内部的土遗址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外部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的耕地和居民地开发活动。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吐鲁番地区文物局;
【关键词】: 土遗址 时空变化 环境 影响因素 空间信息技术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0XKG0006) 吐鲁番学研究院课题(TX2012-017)
【分类号】:K878
【正文快照】: 1引言土遗址是人类历史上以土为主要材料而建造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其自身物理力学性质和建造工艺决定了它的脆弱性。中国绝大多数土遗址病害普遍发育,急需实施保护[1]。科学的土遗址保护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2-7],国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在少数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东;;中国干旱环境中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新进展[J];敦煌研究;2008年06期
2 李凡;;GIS在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1期
3 李先华,周坚华,刘树人,姚萌;西部典型地区遥感考古的设想[J];地球信息科学;2003年04期
4 曲凌雁;宋韬;;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孙满利;李最雄;王旭东;谌文武;;干旱区土遗址病害的分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6期
6 万余庆;周日平;;老航片在考古中的应用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7年01期
7 徐娜;张滢;丁建丽;孟优;;空间信息技术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高昌故城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8 孟优;张滢;周益民;刘洋;;吐鲁番历史文化遗迹周围景观类型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8期
9 徐庆勇;黄玫;李雷;唐磊;王军邦;;晋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GIS综合评价[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10 郭旭东,陈利顶,傅伯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环境科学进展;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金龙;;景观格局演变及优化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21期
2 高明;杨浩;;滇池流域斗南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养分的分布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3 曲敏;闫弘文;许燕霞;朱有禄;;新泰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经济效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4 朱芳;郭跃;程晓昀;;重庆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5 封建民;李晓华;;基于遥感和GIS的五陵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6 李春英;李永胜;;基于PhotoShop的航空数据处理分析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7 吴晶晶;蔡永立;;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8 阮铮铮;王心源;韩伟光;吴立;何撼东;;历史时期扬州城址变迁的遥感考古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戴鹏飞;谌文武;;青海省明长城濒危遗址(湟中段)土体工程性质与保护措施[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10 郑直;董炜华;程秀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加强;王金生;舒俭民;滕彦国;;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冯春涛;;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3 钟顺清;;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A];人居环境学研究论文集[C];2007年
4 赵伟;王芙蓉;毛燕翎;孙玉婷;;建设历史文化资源信息系统保护文化遗产[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阳兵;谭秋;白晓永;王世杰;;黔中喀斯特地区的景观变化及其生态效应[A];《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1届4次编委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宋岩;徐晨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以石家庄西部山区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于兴修;杨桂山;;西苕溪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水环境效应研究[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张文祥;王瑞杰;徐凌;;土地覆被变化与可持续发展[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彭建;王仰麟;张源;李卫锋;吴健生;陈大为;;滇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梁涛;;新疆大遗址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肖轶;重庆市土地利用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贺秋华;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刚;四川盆周山地土地利用/覆盖景观空间格局演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马晓勇;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县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杨富巍;无机胶凝材料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远东;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与绿洲稳定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9 温仲明;纸坊沟流域近百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10 贾亚男;西南典型岩溶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对岩溶水质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虹;城步县土地利用变化及趋势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明涛;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的比较与不确定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付莹;基于云模型的无线传感网土遗址形变监测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方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陈磊;县域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及模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雷缪蕊;公共健康的国际环境法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张健康;退田还湖对西洞庭湖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王玉川;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地覆被变化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周建全;西安市未央区汉代遗址保护与开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路爽;非物质文化景观格局的地学图谱研究体系:理论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守辉;;新疆吐鲁番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2 屈建军,王家澄,程国栋,李芳,俎瑞平;西北地区古代生土建筑物冻融风蚀机理的实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1期
3 唐晓峰;北京历史地图的数字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4 何郑莹,徐建刚,裘行洁;GIS辅助对长汀“客家首府”地位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5 王均,陈向东;两汉时期人口数据库建设与GIS应用探讨[J];测绘科学;2001年03期
6 朱庆;卢丹丹;张叶廷;;GIS三维可视化在数字文化遗产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6年01期
7 邓运员;代侦勇;刘沛林;;基于GIS的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初步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4期
8 高丽军;文物资源综合分析系统设计[J];测绘通报;2004年10期
9 刘建国;王清山;;考古遥感研究综述[J];测绘通报;2006年12期
10 那伟;刘继生;;矿业城市人地系统的脆弱性及其评价体系[J];城市问题;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志军;;秦兵马俑坑土遗址危块加固方法综述[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满利;吐鲁番交河故城保护加固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陶健红;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潘晓华;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2年
2 许莲;常熟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满利;;土遗址保护研究现状与进展[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年04期
2 王旭东;;中国干旱环境中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新进展[J];敦煌研究;2008年06期
3 赵明霞;;浅谈土遗址加固保护的措施[J];山西建筑;2008年08期
4 王峗;;土遗址加固保护概述[J];土工基础;2009年05期
5 梁涛;;新疆地区土遗址病害类型及成因初步分析[J];考古与文物;2009年05期
6 张虎元;李敏;王旭东;郭青林;;潮湿土遗址界定及病害分类研究[J];敦煌研究;2011年06期
7 张金风;;硬度测量在土遗址保护中的应用问题[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年04期
8 张金风;;土遗址保护中的加固过程研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3年01期
9 秦俑坑土遗址保护课题组;秦俑坑土遗址的研究与保护[J];文博;1995年01期
10 黄四平;王小利;鲁彩云;常丹;常幡福;;土遗址中蝼蛄病害的防治进展[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双林;杨颖亮;杨宪伟;原思训;;潮湿土遗址加固保护材料的初步筛选[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周环;张秉坚;李最雄;王旭东;;潮湿环境土遗址的防水与加固保护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克彪;;土遗址搬迁保护技术研究——南京市“江东门遗骸遗址”搬迁保护技术[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周双林;杨颖亮;原思训;;潮湿土遗址加固保护材料的初步筛选[A];文物科技研究(第二辑)[C];2004年
5 王旭东;李最雄;郭青林;;干旱环境下土遗址防风化加固室内实验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周环;张秉坚;李最雄;;用潮汽固化有机硅材料保护潮湿环境土遗址[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最雄;;我国古丝绸之路土遗址保护加固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于龙龙;王菊琳;张金凤;;土遗址加固材料性能及加固效果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周双林;于占海;付春江;周之镭;;山海关夯土长城保护棚架及相关问题[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苏贤哲;胡道道;;基于Fenton试剂加速TEOS交联土壤团粒的新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5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谢志娟;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取得突破[N];甘肃日报;2009年
2 课题承担单位:敦煌研究院;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胡唯元;新保护技术:为土遗址“强身健体”[N];科技日报;2008年
4 李最雄邋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物保护协会副理事长;我国土遗址亟待抢救加固[N];科技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奇锋;土遗址保护 水知道答案[N];广东科技报;2011年
6 敦煌研究院 李最雄;抢救古丝路濒危土遗址[N];科技日报;2002年
7 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 曹岳森;回填在土遗址保护领域的适用性分析[N];中国文物报;2007年
8 记者 李峰;国家壁画与土遗址保护技术中心通过验收[N];甘肃日报;2013年
9 记者 郭桂香 特约记者 庞博;大型土遗址保护专家研讨会在西安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5年
10 通讯员 陈伟;全国首例土遗址文物保护综合监测项目在库车进行[N];新疆日报(汉);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环;潮湿环境土遗址的加固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李敏;潮湿状态土遗址的斥水—碳化保护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孙满利;吐鲁番交河故城保护加固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国强;土遗址化学加固效果评价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夏婷婷;新疆土遗址价值构成及评估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3 赵胜杰;高昌故城土遗址病害分析及化学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4 王石斌;北方土遗址的病害成因与环境区划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王觅;土遗址博物馆的热湿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光辉;土遗址加固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7 黄建辉;土遗址抗风化加固材料及机理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8 熊兵;土遗址加固与保护[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9 陶亮;土遗址展示方式的初步探讨[D];西北大学;2008年
10 胡明清;丝绸之路典型土遗址地震破坏机理与抗震安全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8年
本文编号:803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803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