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嵩山东南地区龙山时代的聚落与社会

发布时间:2017-09-09 06:18

  本文关键词:嵩山东南地区龙山时代的聚落与社会


  更多相关文章: 嵩山东南 龙山时代 微观聚落形态 遗物分布模式 区域整合历程


【摘要】:嵩山东南地区龙山时代的聚落与社会是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及国家起源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微观视角入手,采用聚落考古和遗物的分布模式分析的方法,对嵩山东南地区王城岗、瓦店、新砦、郝家台等四个资料较为丰富的遗址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重点讨论了各遗址龙山时代的聚落形态、社会组织形态、社会分化等问题,并以微观分析为基础,考察了嵩山东南地区龙山时代的宏观格局及几个中心聚落的动态关系。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范围的选择、学术界在相关问题研究中范式的转变、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及本文研究的理论、思路和方法。思路方法部分着重论述了遗物分布模式分析中日用陶器、精致酒食器等高档遗物、动植物遗存、生产工具、手工业标志物、武器、卜骨等意识形态相关遗物,与人群、人类行为的对应关系及其在本文研究中扮演的角色。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主要通过聚落形态分析、日用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精致酒食器等高档遗物的分布模式分析、食物分析、生产工具分布模式分析等手段,依次讨论了王城岗、瓦店、新砦的聚落形态及历时演变、社会分化、农业手工业生产等问题。第五部分首先论证了郝家台聚落的军事功能,然后结合墓葬分析,箭镞、日用陶器、高档陶器、纺轮等生产工具等的分布模式分析,讨论了郝家台军事聚落的社会组织结构、军事聚落的历时演变以及郝家台聚落的手工业生产情况。第六部分是在微观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这一部分首先建立了细致的年代框架,大致确定了王城岗、瓦店、新砦、郝家台四个遗址不同时期聚落细致的期别对应关系,也讨论了嵩山东南地区龙山时代聚落形态、家户与社群组织、社会分化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多样性,最后以微观研究为基础考察了龙山文化和新砦期时,嵩山东南中心聚落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以及区域整合的宏观格局与历程。第七部分为结语,是对本文主要内容的总结。
【关键词】:嵩山东南 龙山时代 微观聚落形态 遗物分布模式 区域整合历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8
【目录】:
  • 中文摘要14-15
  • ABSTRACT15-17
  • 绪论17-30
  • 一、研究范围的选择17-18
  • 二、研究史述评18-22
  • 三、当前研究有待深化的两个方面22-23
  • 四、本文研究个案的选择与尝试回答的问题23-24
  • 五、本文的思路与研究方法24-28
  • 六、本文研究资料和理论方法的局限28-30
  • 第一章 王城岗遗址龙山时代的聚落与社会30-63
  • 第一节 王城岗遗址既往田野工作概述31-33
  • 第二节 王城岗龙山文化二期的聚落与社会33-46
  • 一、聚落形态分析33-37
  • 二、日用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37-40
  • 三、高档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40-43
  • 四、生产工具、手工业标志物的分布模式分析43-46
  • 第三节 王城岗龙山文化三期的聚落与社会46-54
  • 一、聚落形态分析46-48
  • 二、日用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48-51
  • 三、高档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51-54
  • 四、生产工具、手工业标志物的分布模式分析54
  •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54-63
  • 一、王城岗龙山文化的聚落形态及历时演变54-58
  • 二、王城岗龙山文化高档陶器的分布模式与社会分化58-59
  • 三、王城岗龙山文化生产工具的分布模式及相关问题59-61
  • 四、小结61-63
  • 第二章 瓦店遗址龙山时代的聚落与社会63-106
  • 第一节 瓦店遗址既往田野工作概述63-65
  • 第二节 瓦店龙山文化一期的聚落与社会65-74
  • 一、聚落形态分析65-67
  • 二、日用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67-69
  • 三、高档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69-72
  • 四、动物遗存的分布模式分析72-73
  • 五、生产工具的分布模式分析73-74
  • 第三节 瓦店龙山文化二期的聚落与社会74-84
  • 一、聚落形态分析74-78
  • 二、日用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78-80
  • 三、高档陶器、玉器的分布模式分析80-84
  • 四、动物遗存的分布模式分析84
  • 五、生产工具的分布模式分析84
  • 第四节 瓦店龙山文化三期的聚落与社会84-99
  • 一、聚落形态分析85-89
  • 二、日用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89-92
  • 三、高档陶器、卜骨的分布模式分析92-95
  • 四、动物遗存的分布模式分析95-98
  • 五、生产工具的分布模式分析98-99
  •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99-106
  • 一、瓦店龙山文化的聚落形态及历时演变99-101
  • 二、瓦店龙山文化高档遗物、卜骨、动物遗存的分布模式101-104
  • 三、瓦店龙山文化工具的分布模式及相关问题104
  • 四、小结104-106
  • 第三章 新砦遗址龙山文化和新砦期的聚落与社会106-147
  • 第一节 新砦遗址既往田野工作概述106-108
  • 第二节 本章聚落考古研究的共存时段与区域划分108-110
  • 一、新砦遗址聚落考古研究共存时段的选择108
  • 二、新砦遗址聚落考古视角下的区域划分108-110
  • 第三节 新砦遗址龙山文化的聚落与社会110-120
  • 一、日用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110-112
  • 二、高档陶器、卜骨的分布模式分析112-114
  • 三、食物分析114-118
  • 四、工具、手工业标志物的分布模式分析118-120
  • 第四节 新砦“新砦期”的聚落与社会120-139
  • 一、聚落形态分析120-122
  • 二、日用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122-126
  • 三、高档陶器、卜骨的分布模式分析126-128
  • 四、铜器、量器的分布模式分析128-131
  • 五、食物分析131-135
  • 六、工具、手工业标志物的分布模式分析135-139
  •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139-147
  • 一、新砦遗址龙山文化、新砦期的聚落形态与历时演变139-140
  • 二、高档陶器等特殊遗物的分布模式与社会分化140-142
  • 三、食物所见社会分化142-144
  • 四、工具、手工业标志物的分布模式及相关问题144-145
  • 五、小结145-147
  • 第四章 郝家台遗址龙山时代的聚落形态与社会147-192
  • 第一节 郝家台龙山文化二期的聚落与社会148-162
  • 一、龙山二期的聚落形态与军事色彩149-154
  • 二、日用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154-156
  • 三、高档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156-159
  • 四、工具的分布模式分析159-162
  • 第二节 郝家台龙山文化三期的聚落与社会162-173
  • 一、郝家台聚落军事功能在龙山三期的延续162-164
  • 二、墓葬所见葬俗与社会结构164-166
  • 三、日用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166-168
  • 四、高档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168-170
  • 五、工具的分布模式分析170-173
  • 第三节 郝家台龙山文化四期的聚落与社会173-180
  • 一、郝家台聚落军事功能在四期的延续与变化173-175
  • 二、陶器、卜骨的分布模式分析175-178
  • 三、工具的分布模式分析178-180
  • 第四节 郝家台龙山文化五期的聚落与社会180-185
  • 一、郝家台军事聚落的衰落180-181
  • 二、陶器的分布模式分析181-183
  • 三、工具的分布模式分析183-185
  •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185-192
  • 一、郝家台龙山文化聚落的军事功能185-188
  • 二、郝家台军事聚落的社会组织结构188-189
  • 三、郝家台军事聚落的历时演变189-190
  • 四、郝家台聚落的生业与手工业190-192
  • 第五章 嵩山东南龙山时代聚落与社会的多样性、互动关系与区域整合历程192-207
  • 第一节 嵩山东南龙山时代聚落考古研究的时间框架192-195
  • 一、学界既有的期别对应方案193-194
  • 二、本文宏观研究所采用的聚落期别对应方案194-195
  • 第二节 嵩山东南龙山时代聚落与社会的多样性195-200
  • 一、宏观聚落布局的多样性196-197
  • 二、家户、社群组织、人群构成的多样性197-198
  • 三、社会分化的多样性198-200
  • 第三节 嵩山东南龙山时代晚期聚落的互动关系与整合历程200-207
  • 一、学界关于嵩山东南聚落宏观格局与整合历程的研究200-202
  • 二、嵩山东南龙山时代防御设施的期别对应关系202-203
  • 三、郝家台军事据点与瓦店在东南方向的经营与收缩203-204
  • 四、瓦店与王城岗的互动关系及二者对王城岗聚落群的整合204-206
  • 五、新砦、古城寨的兴衰与瓦店集团在双洎河流域的扩张206-207
  • 结语207-211
  • 参考文献211-216
  • 致谢216-21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218-219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19


本文编号:818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818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4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