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川南墓葬中的四神图像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宋川南墓葬中的四神图像研究
【摘要】:南宋川南墓葬中四神图像研究的重点,在于四神图像造型特点的梳理,并在构建南宋四神图像志的基础上,对其构图原则和艺术风格进行剖析与探究,同时对其主题及变异进行文化解读。 四神,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是作为星象图和方位神存在,如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随着汉代统治者的推崇和社会思想的影响,四神逐步兴盛,并在此后近四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不断改变,形成一套完整的图像系统。 川南墓葬中四神图像的每一种造型都具有悠久的进化历史,除了继承前代某些造型特征之外,还被匠师们赋予时代特色,使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青龙发展到宋代,形象已基本固定,除了具备“三停九似”的特征,更创造出龙戏火珠、双龙戏珠等样式。白虎造型比较写实,有的身体细长似蛇身(有明显腹甲),常有火珠相伴,呈现出白虎戏珠的效果。还有一类是完全写实的白虎造型,侧面取象,作奔走状,刻绘简单,无多余装饰。宋代的朱雀形象变化比较大,全身呈正面站立状,双翼展于胸前,常立于祥云上,犹如凯旋而归的勇士。写实的朱雀如直立的家鸡,生动朴实;夸张的似佛教中的金翅鸟,威风凛凛。玄武仍以龟蛇合体为主导形象,虽然南宋时期盛行真武大帝的说法,但川南墓葬中的玄武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依旧模仿前代的造型样式,相比较而言面容更亲切、可爱。这些艺术造型,在写实的基础上又极力夸张其动态,再配以精湛的雕刻技法,显得栩栩如生、灵动欲飞。 川南墓葬中的四神图像在构图和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犹如两宋时期的文人画一般注重“留白”和诗意化的表达。在构图中注意主次关系,注重元素之间的大小对比,综合高浮雕、浅浮雕和阴刻线的技法突出主体,使之呈现出众星托月般的视觉效果。石刻中的配饰元素很单纯:火珠和祥云,但造型配合却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川南墓葬中的四神图像研究综合了艺术学、考古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南宋时期的四神已不再是神秘的天象图,而是演变为祥瑞符号,代表世人对逝者的美好祝愿;二、早期的四神图像是先民模糊的天象知识和主观想象的产物,它是具有占卜象征意义的神话图形。两宋时期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的进步,,对四神也有了新的认识。社会不再是由“神”主宰,人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参与建设和管理,于是,四神开始有了越来越亲切、越来越生活化的面容。人不再需要用狰狞恐怖的四神来表达对“天神”的敬畏,而是将美好的祝愿托付其间。虽说是墓葬中的四神图像,但其首要目的却是为世人服务,人的主体地位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南宋时期的四神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最后一个完整的四神图像体系。宋代以后,四神逐渐分离,开始演变成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强大影响力。它已随着时间的沉淀融入国人的血脉,推动着国人文化心理上的重构,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南宋 川南墓葬 四神图像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522;K878.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引言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1.2.1 国外研究现状9
- 1.2.2 国内研究现状9-10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10-11
-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10-11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11
-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11-14
- 1.4.1 本文研究的技术方法11-12
- 1.4.2 本文研究的路线图12-14
- 1.5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14-16
- 2 南宋川南墓葬中四神图像创造的背景16-27
- 2.1 历史因素16-18
- 2.1.1 社会经济的发展16-17
- 2.1.2 政治结构的转变17
- 2.1.3 社会新阶层的出现17-18
- 2.1.4 中原文化的影响18
- 2.2 思想文化因素18-23
- 2.2.1 儒学的新发展18-19
- 2.2.2 道教的兴盛及其影响19-20
- 2.2.3 佛教的中国化20-21
- 2.2.4 宫廷画院的艺术趣味21-23
- 2.3 中国墓葬石刻的沿革23-27
- 3 南宋川南墓葬中四神图像的造型特征27-39
- 3.1 青龙造型28-31
- 3.1.1 走兽型29-30
- 3.1.2 蛇、兽复合型30-31
- 3.2 白虎造型31-33
- 3.3 朱雀造型33-36
- 3.4 玄武造型36-37
- 3.5 背饰元素37-39
- 4 南宋川南墓葬中四神图像的艺术风格39-45
- 4.1 写实细腻39-41
- 4.2 传神妙趣41-42
- 4.3 计白当黑42
- 4.4 刚柔并济的线条美42-44
- 4.5 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44-45
- 5 南宋川南墓葬中四神图像的象征意义45-50
- 5.1 生命意识的觉醒45-46
- 5.2 祈福纳祥的心理46-47
- 5.3 “万物有灵”的灵魂观47-48
- 5.4 “金鸡”崇拜的延续48-50
- 6 结论与展望50-51
- 致谢51-52
- 参考文献52-54
- 附录54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4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社;;凤翔西村先周墓葬分析[J];文博;1993年06期
2 赵洪军;;漫谈麒麟[J];江苏政协;2007年12期
3 慕容;神奇壮观的石刻艺术——玉树勒巴沟石经山巡访记[J];中国土族;2001年03期
4 刘京游;;石刻艺术之都——洛阳[J];中国书画;2004年12期
5 李德胜;;论明清牌坊石刻艺术[J];丽水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宋先世;;水族墓群石刻艺术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土呷;;察雅石刻[J];西藏艺术研究;1991年03期
8 野牧;;唐卡与彩绘石刻艺术[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6年10期
9 刘红;;千年石刻的风情画卷[J];国家电网;2007年06期
10 王志刚;李丹;郭建刚;;2008年集安市洞沟古墓群考古发掘报告[J];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卓远;;汉代王侯墓葬中的“画像”因素探骊——《汉代画像砖石墓葬的建筑学研究》余论之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晶;陈丽华;;吴王第八子墓葬考[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册)[C];1981年
3 ;“石刻坊”科普实验活动策划书[A];博物馆社会教育[C];2006年
4 王阔海;;问渠哪得清如许——对古汉画石刻艺术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化思考[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阿兰·理查德·斯维顿;;清朝的墓碑:从墓葬结构、雕刻品和碑铭谈对满洲统治的新认识[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下)[C];2007年
6 钟业勋;;地图图像系统为布尔代数系的证明[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7 谭秀华;;英国初中地理教材中教学图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宥永胜;金成鹏;高潮;;直接眼底镜数字化图像系统的研究[A];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韩晓晖;施明光;;PACS图像系统在眼眶病变中的应用[A];2008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马继峰;彭晓源;冯勤;;基于微机的飞行仿真器图形图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文华;石刻艺术的变迁[N];陕西日报;2000年
2 张宏;西藏的石刻艺术——岗巴乃甲切木石窟[N];日喀则日报;2009年
3 郑丕明邋弥卫国 梁正;陕西首届石刻艺术节落幕[N];西部时报;2008年
4 郑文华;药王山摩崖造像艺术[N];铜川日报;2009年
5 梁文;西安碑林石刻艺术馆开工建设[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裴蕾;拱洞中,艺术家的特别奉献[N];四川日报;2009年
7 苗连贵;走进宝顶大佛湾 感悟大足石刻精粹[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郭青;西安碑林石刻艺术馆开工建设[N];陕西日报;2008年
9 赵富海;永恒的岁月印证[N];郑州日报;2008年
10 邢克;北京五塔寺——尘嚣世界的一杯清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虹;死与重生:汉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刘剑;山东地区汉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杨秀侃;吴越玉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江鹏;魏晋南北朝墓葬人物图像与艺术转型[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5 邵彦;《文姬归汉》图像新探[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6 李雅梅;南宋川南墓葬石刻艺术与计算机图像识别应用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7 代少升;红外焦平面阵列实时非均匀性校正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8 王乐文;江北地区楚墓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麻赛萍;汉代灯具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庄家会;再现,还是再现?[D];西安美术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盈盈;南宋川南墓葬中的四神图像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2 齐泽亮;齐鲁地区东周墓葬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李坤;洛阳地区东周时期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华伟;试论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石构墓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龙静t
本文编号:8816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881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