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器物审美特征与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19:23

  本文关键词: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器物审美特征与文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干大洋洲文化 器物美学 轻灵之美 审美文化


【摘要】: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是商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其重要性仅次于中原殷商妇好墓和四川广汉三星堆,,是吴城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出土器物之多、品种之全为南方商代考古前所未见。聪慧的当地先民在继承中原殷商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灿烂的土著文化。 本文以江西新干大洋洲地区出土文物为研究对象,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以早期华夏文明为背景,以新干大洋洲遗址和吴城文化现有的考古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美学、图像学和人类文化学的方法,利用上古文献资料和出土器物相结合,沿着“器物——宗教——审美”的思路,对新干大洋洲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进行研究,力图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 本文首先通过对新干大洋洲的外部环境——新干大洋洲文化美学的生存土壤入手,分析了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揭示了其以农耕渔猎为主的物质生产活动,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巫术浓厚的宗教王国,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已经在当地出现了萌芽,这些是形成当地独特的审美文化的主要原因;其次通过分析新干大洋洲文化造型艺术的宗教特征,详细解释了当地独特的图腾崇拜体系和巫术祭祀活动,这些是形成当地独特的审美文化的直接原因;接着揭示新干大洋洲出土器物审美文化的独特性——轻灵之美,并且通过从造型、纹饰、风格及科学数据等多种角度来探讨新干大洋洲出土器物的轻灵之美;最后以审美风貌上表现为从狞厉之美到轻灵之美的滑动、审美特征上表现为从中原审美文化到地方土著审美文化的跳转、审美情趣上表现为从中原重食重酒到本地重食轻酒、重礼重农的祭祀文化的移变总结全文。
【关键词】:新干大洋洲文化 器物美学 轻灵之美 审美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7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论9-14
  • 1. 关于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与吴城文化的关系9-10
  • 2. 关于新干大洋洲出土器物的时间界定10
  • 3. 以新干大洋洲文化为代表的吴城文化是区域性文化10-14
  • 第一章 新干大洋洲文化美学生存的土壤14-28
  • 第一节 农耕渔猎经济15-20
  • 一、新干地区进行农耕渔猎生产的自然条件和文献记载15-16
  • 二、新干地区进行农耕渔猎生产出土文物证据16-19
  • 三、农耕渔猎与新干大洋洲文化的审美活动19-20
  • 第二节 宗教王国20-23
  • 一、目前考古发现的实证20-23
  • 三、宗教与新干大洋洲文化的审美活动23
  • 第三节 文明的曙光23-28
  • 一、新干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金属器24-25
  • 二、城邑的出现25-26
  • 三、祭祀文化26
  • 四、国家的产生26
  • 五、文明与新干大洋洲文化的审美活动26-28
  • 第二章 新干大洋洲文化造型艺术的宗教特征28-41
  • 第一节 动物崇拜28-33
  • 一、动物崇拜的起源28-29
  • 二、新干大洋洲地区的动物崇拜29-33
  • 三、新干大洋洲地区的动物崇拜中的审美现象33
  • 第二节 巫术祭祀33-41
  • 一、以象征意义的神器为代表的巫术祭祀活动34-39
  • 二、巫术祭祀对新干大洋洲审美观念的影响39-41
  • 第三章 新干大洋洲出土器物审美风貌独特性41-48
  • 一、组合图式 A: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瘦长的器足+高挑的形制来表现轻灵之美41-43
  • 二、组合图式 B:通过迥异的造型艺术——镂空、无翼、镂孔和翘首来表现轻灵之美43-44
  • 三、组合图式 C:通过当地特色的纹饰符号——燕尾纹、鱼纹等来表现轻灵之美44
  • 四、组合图式 D:通过土著的动物崇拜——器耳上附着当地动物造型来表现轻灵之美44-45
  • 五、组合图式 E:通过科学的制造工艺——协调的周身比例来表现轻灵之美45-48
  • 结语48-54
  • 一、审美风格:从狞厉之美到轻灵生动之美的滑动48
  • 二、审美特征:从中原审美文化到地方土著审美文化的跳转48-51
  • ㈠ 观物取象的土著文化象征体系48-50
  • ㈡ 凝聚与融合的古典形式美50-51
  • 三、审美情趣:从中原重食重酒到本地重食轻酒、重礼重农的祭祀文化的移变51-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迪;朱志荣;;论新干大洋洲玉器的审美特征[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周南泉;夏商时期的玉人神器赏鉴——古玉研究之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01期

3 彭明瀚;;吴城文化与周边诸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J];东方博物;2006年01期

4 李社教;;三星堆文化与美学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李社教;;“意象思维”与三星堆文化造型艺术[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李社教;;太阳崇拜与三星堆文化的造型艺术[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李社教;;三星堆文化与文明[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李社教;;论三星堆文化造型艺术中的人鸟组合图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朱志荣;石迪;;论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10 刘菊芳;;新干青铜器虎形造型及纹饰的文化意义[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883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883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c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