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15:27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 器皿 造型 样式


【摘要】:本文以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它的发展概况及规律。样式是器皿造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在一定地域或时代,出现一定数量造型相似的器皿,明显不同于其它器皿造型,它们所具备的群体特征,即可视为一种造型样式。样式对中国古代器皿来说,是造型保持一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持较高艺术水平和使用价值的有力保障。本论文主要由四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根据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系统的宏观发展情况,按其体系框架建构过程分为六大阶段:萌生与兴起(新石器时代)、礼器化(夏商至西周)、实用化和趋向统一(春秋至秦汉)、多元与交融(汉末至隋唐)、农牧民族的整合(五代至元)、成熟和定型(明清)。通过对以上六个时期发展状况的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器皿以中原汉族造型样式为中心、不断整合少数民族及外来造型样式的过程。 第二章分析造型样式与相关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用功能决定其基本形态、限定其变化范围、推动其不断完善。政治因素对礼器及高层次器皿造型影响很大、作坊性质使其造型样式分化明显,合作与传承方式、器皿商品属性等均对造型样式有一定影响。工艺技术的提高会推动器皿造型样式的面貌革新,造就相应的造型样式。思想文化是相应器皿造型样式产生的人文背景。宗教是器皿造型样式传播与改变的一股重要影响力量。器皿造型样式在特定起居方式和生活习俗中产生并延续。 第三章为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的产生、记录、传播与变革,主要是厘清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的衍生途径、记录及其传播、交流方式。衍生途径主要包括模仿借鉴事物形象、增减附件、整体或局部的形体变异、组合拼接。图文记录与研究主要有官方图文记录,文人金石学图文记录。器皿造型样式的交流与融合,主要包括对国内各族和外国、不同材质器皿间的纵向、横向转移。 第四章主要选取无附件为主型的碗和有附件为主型的壶两类器皿,对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谱系进行案例分析。以两大最为常见的器皿作为代表,总结其主体与附件部分造型样式的演变轨迹,及其与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谱系图。 总之,中国古代器皿作为中华文明大格局之下的一种物质文明,其造型样式的变化既难以摆脱这一母体的影响,又具备器皿造型样式发展的独特规律性。中国古代器皿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是中华文明演进的大历史环境的产物。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结构和一脉相承的框架,决定了这两点也是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最根本的总体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代 器皿 造型 样式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76.3
【目录】:
  • 中文提要4-6
  • Abstract6-12
  • 导言12-24
  • 一、选题的缘起与研究现状12-15
  • 二、研究的方法15-19
  • 三、研究对象的界定及论文基本结构19-24
  • 第一章 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体系发展概况24-75
  • 第一节 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的萌生与兴起——新石器时代24-32
  • 一 器皿造型样式的起源问题25-27
  • 二 器皿造型样式的兴起——新石器时代中晚期27-32
  • 第二节 以礼器为重点的器皿造型样式——夏商至西周时期32-40
  • 一 礼器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至夏33-37
  • 二 以酒器为核心的礼器系统——商代37-38
  • 三 以食器为核心的礼器系统——西周38-40
  • 第三节 器皿实用功能增强与造型样式的趋同——春秋至秦汉40-46
  • 一 “神本”向“人本”的转换——春秋战国41-43
  • 二 实用性进一步回归与样式趋同——秦汉43-46
  • 第四节 器皿造型样式的多元与交融——汉末至隋唐46-52
  • 一 流动中的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46-49
  • 二 广采博纳的吸收——隋唐49-52
  • 第五节 农、牧业民族器皿造型样式的整合——五代至元52-66
  • 一 器皿造型样式多样来源的合流——五代、两宋52-56
  • 二 农、牧民族器皿造型样式的整合——辽、夏、金、元56-66
  • 第六节 器皿造型样式的成熟和定型——明清66-75
  • 一 器皿造型样式的成熟——明代67-70
  • 二 器皿造型样式的定型——清代70-75
  • 第二章 器皿造型样式的主要构成因素75-203
  • 第一节 实用功能与器皿造型样式75-84
  • 一 实用功能决定器皿造型样式的有限度设计75-78
  • 二 实用功能推动器皿造型样式不断完善78-83
  • 三 实用功能是器皿造型最终样式的依据83-84
  • 第二节 政治因素与器皿造型样式84-96
  • 一 礼器造型样式受礼教的强烈支配84-90
  • 二 政府机制对器皿造型样式的管理90-93
  • 三 上层社会喜好对器皿造型样式的影响93-96
  • 第三节 经济因素与器皿造型样式96-112
  • 一 原始手工业所产器皿的造型样式已经分化96-101
  • 二 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对器皿造型样式的影响101-103
  • 三 官府手工业生产方式对器皿造型样式的影响103-106
  • 四 器皿商品属性对其造型样式的影响106-112
  • 第四节 工艺技术发展与器皿造型样式112-132
  • 一 每种器皿造型样式均由相应的工艺技术来实现113-118
  • 二 工艺技术的提高会推动器皿造型的面貌革新118-125
  • 三 工艺技术的特性造就相应的造型样式125-132
  • 第五节 地理环境与器皿造型样式132-141
  • 一 楚器皿造型样式133-138
  • 二 滇国青铜器造型样式138-140
  • 三 其它地域特色突出的器皿造型样式140-141
  • 第六节 宗教文化与器皿造型样式141-162
  • 一 原始宗教观念对器皿造型样式的影响142-148
  • 二 佛教对器皿造型样式的影响148-155
  • 三 道教对器皿造型样式的影响155-162
  • 第七节 生活方式与器皿造型样式162-192
  • 一 饮食结构与器皿造型样式163-168
  • 二 起居方式与器皿造型样式168-175
  • 三 文化习俗与器皿造型样式175-192
  • 第八节 审美与器皿造型样式192-203
  • 一 中国古代不同人群审美观念的影响193-197
  • 二 器皿造型样式与其它审美要素的关系197-203
  • 第三章 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的产生、记录、传播与变革203-257
  • 第一节 器皿造型新样式的主要衍生途径203-218
  • 一 模仿借鉴事物形象203-211
  • 二 增减附件211-212
  • 三 整体或局部变异212-214
  • 四 组合拼接214-218
  • 第二节 器皿造型样式的记录218-224
  • 一 官方机构的图文记录218-221
  • 二 金石学中的图文记录221-224
  • 第三节 器皿造型样式的交流与融合224-239
  • 一 中国器皿对外来造型样式的融合224-235
  • 二 中国瓷器造型样式的对外传播235-239
  • 第四节 造型样式在不同材质器皿间的转移239-257
  • 一 超越器皿材质的纵向延续239-243
  • 二 超越器皿材质的横向转移243-248
  • 三 器皿造型样式的隔代传播248-257
  • 第四章 古代器皿造型样式谱系案例分析257-299
  • 第一节 碗的主要类型及其造型样式谱系258-261
  • 一 碗类器主要造型样式259-261
  • 二 历代碗类器造型典型样式汇总261
  • 第二节 碗(钵)的造型样式演变轨迹及其原因261-274
  • 一 底足形态的演化规律262-266
  • 二 口沿部分形态的演变266-271
  • 三 腹壁形态的演变271-274
  • 第三节 壶的主要类型及其造型样式谱系274-280
  • 一 壶的基本结构及造型特点274-276
  • 二 壶类器主要造型样式276-280
  • 三 历代壶类器造型典型样式汇总280
  • 第四节 壶类器造型样式演化规律及其原因280-299
  • 一 壶口形态及其演变281-284
  • 二 壶盖造型及其发展变化284-285
  • 三 腹部形态的演变285-292
  • 四 壶流的造型变化292-295
  • 五 系、把等附件造型的变化295-299
  • 结论299-302
  • 征引文献302-316
  • 图片来源316-33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331-332
  • 附表332-361
  • 后记361-362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耿孝臣;中国锡制产品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席鹏;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装饰特点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83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83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d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