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隋墓源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16:37
本文关键词:中原地区隋墓源流研究
【摘要】: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时期,它向上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融合的成果,向下则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隋从公元581年开创到公元618年灭亡,历时38年,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这一时期制定的重要措施和制度所形成的文化特色,既继承魏晋南北朝的因素,又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研究当时的墓葬形制及出土随葬品,为揭示当时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对于探讨唐代繁荣文化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为基础,综合运用考古类型学及文化因素分析等方法对中原地区隋墓源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将58座隋代墓葬分为砖室墓与土洞墓两大类,砖室墓的形制较为相似,皆由墓道、甬道和墓室构成,甬道连接墓室与南壁中部,墓室平面近方形,四壁微外弧。土洞墓又根据墓室的数量分为双室土洞墓与单室土洞墓,双室土洞墓比较特殊,仅见两座,而单室土洞墓是中原地区隋代墓葬的主体,而单室土洞墓又可根据墓道与墓室东壁的连接关系分为两个大型,即墓道在墓室南壁中部的铲形墓与墓道在墓室南壁东部且墓道东壁与墓室东壁共线的刀形墓。对随葬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陶俑群以及瓷器方面,陶俑群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即镇墓压胜的镇墓兽、武士俑;第二类为表现墓主人出行盛况的牛车、仪仗俑;第三类为表现家居生活的持物男女侍俑、及伎乐俑、舞俑。就中国北方而言,中原地区隋代墓葬中的瓷器所见较多,且种类较为丰富,其中大部分仍为青瓷,白瓷开始出现,但质量不佳且有些不易与青瓷区别开来。隋代虽然立国仅38年,但也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这种文化面貌既是对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继承与总结,同时也是唐代繁荣文化的起始阶段。
【关键词】:中原 墓葬 随葬品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8.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绪论7-12
- 第一节 中原地区的界定及历史沿革7-8
- 第二节 中原地区隋代墓葬的发现情况及研究现状8-11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11-12
- 第二章 中原地区隋代墓葬形制分析12-27
- 第一节 概况12
- 第二节 墓葬形制分析12-27
- 一、砖室墓13-17
- 二、土洞墓17-27
- 第三章 典型器物形制分析27-56
- 第一节 典型陶俑的类型学研究27-42
- 一、镇墓类27-30
- 二、出行仪仗类30-38
- 三、家居生活类38-40
- 四、模型明器40-42
- 第二节 典型陶瓷器的类型学研究42-53
- 一陶器42-45
- 二瓷器45-53
- 第三节 随葬器物的组合53-56
- 第四章 中原地区隋代墓葬等级与分期研究56-61
- 第一节 典型陶俑分期56-57
- 第二节 墓葬分期57-59
- 第三节 墓葬等级制度研究59-61
- 第五章 隋代墓葬的源流分析61-82
- 第一节 中原地区北朝晚期墓葬形制特点61-67
- 一、砖室墓63-64
- 二、土洞墓64-67
- 第二节 中原地区初唐墓葬形制特点67-72
- 一、砖室墓68-69
- 二、土洞墓69-72
- 第三节 典型陶俑的比较72-79
- 一、中原地区北朝晚期陶俑72-75
- 二、中原地区初唐时期陶俑75-79
- 第四节 中原地区隋墓源流分析79-82
- 结语82-83
- 参考文献83-86
- 附表一86-96
- 附表二96-100
- 附表三100-105
- 个人简历105-106
- 致谢10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河南安阳隋墓清理|!记[J];考古;1973年04期
2 孟宪武;李贵昌;;河南安阳市两座隋墓发掘报告[J];考古;1992年01期
3 孔德铭;焦鹏;申明清;;河南安阳县北齐贾进墓[J];考古;2011年04期
4 蒋若是;;一九五五年洛阳涧西区北朝及隋唐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9年02期
5 ;安阳隋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1年03期
6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年01期
7 ;安阳活水村隋墓清理简报[J];中原文物;1986年03期
8 李梅田;北齐墓葬文化因素分析——以邺城、晋阳为中心[J];中原文物;2004年04期
9 柴中庆,李玉山;河南省淅川县西岭隋画像砖墓[J];中原文物;1996年03期
,本文编号:983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83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