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协调逻辑及其带来的逻辑哲学问题
本文选题:否定词 + 矛盾律 ; 参考:《学术论坛》2005年10期
【摘要】:次协调逻辑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卓有成效。它可以在系统中容忍不平庸的矛盾,同时又限制这种矛盾使之不会在系统中扩散,从而使得“矛盾可以推出一切”的后果不会在系统内发生。这个目标是依靠弱化否定词的经典含义和削弱矛盾律的作用,从而限制斯哥特规则的作用范围来实现的。文章试图在阐明次协调逻辑基本机制的基础上,将次协调逻辑放在与非经典逻辑、逻辑真理观以及哲学辩证法相联系的层面上,对由此而带来的逻辑哲学问题作进一步的解析。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sub-coordinated logic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very effective.It can tolerate the non-mediocre contradiction in the system, and at the same time limit the contradiction so that it will not spread in the system, so that the consequence of "contradiction can infer everything" does not happen in the system.This goal is achieved by weakening the classical meaning of negative words and weakening the role of contradiction law, thus limiting the scope of action of Scott rule.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basic mechanism of sub-coordinated logic, this paper puts the sub-coordinated logic on the level of non-classical logic, logic truth view and philosophical dialectics, and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logical philosophical problems arising therefrom.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系 南开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ZX047)
【分类号】:B8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华;逻辑学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及其前景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2001年09期
2 李秀敏;论亚相容逻辑中的“矛盾”——达科斯塔的亚相容逻辑思想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张传新,司献英;对法律逻辑学形式化定位的否定性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陈波;;语句的真、真的语句、真的理论体系——“truth”的三重含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袁正校;;关于现代逻辑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桂起权;;关于邓小平“经济学不等式”的哲学思考——兼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协调性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马佩;;驳《寻觅了半个世纪的辩证逻辑》——复诸葛殷同先生[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8 张秉福;逻辑递归性及其哲学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夏国军;语言逻辑与形式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胡泽;现代西方哲学符合论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贾春华;基于命题逻辑的《伤寒论》方证理论体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贺少锋;公司法强制性规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余俊伟;弗协调逻辑应用于道义逻辑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张池平;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及其在空间目标识别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萍;张东荪逻辑文化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2 车峰;试论罗素摹状词理论及其对语言哲学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7年
3 刘伟伟;克里普克语义学及其指称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4 颜中军;弗雷格疑难与认知价值差异[D];湘潭大学;2007年
5 刘德兵;论可能世界视域下的同一性问题[D];苏州大学;2007年
6 乌云高娃;论塔尔斯基语义真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任佳波;改造和探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金华;正规模态逻辑的自然演绎及其证明论性质探微[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何永红;法律“规则”的“内在”世界[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贾国恒;卢卡西维茨多值逻辑及其与一些逻辑的比较[D];河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昭穆;;语句中的双重否定[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2 宋协立;;谈英语中的几种否定句[J];外语教学;1980年01期
3 崔健;不再D 再不D 再也不D[J];汉语学习;1982年02期
4 陈平;英语数量词的否定[J];现代外语;1982年01期
5 韩振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异释[J];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03期
6 黄次栋;英语否定式中几种含糊现象[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2年03期
7 林海权;否定词“莫”字的词性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8 吴琼;But的一些用法[J];大学英语;1983年02期
9 罗诗;Shelley Was Always Reading[J];大学英语;1984年02期
10 雷建共;否定句中的歧义[J];大学英语;198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韦世林;;否定句的语形语用初探[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2 柴秀敏;;《诗经》中的宾语前置句[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郭开仲;刘世勇;;模糊错误逻辑分解转化词与内涵否定词的逻辑关系[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4 李莎;赵晓哲;;模糊概念系统及其语义表示[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5 林文金;;莆仙方言的选择问句[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卜朝晖;谢军;池田尚志;;日中机器翻译的中文否定词的位置确定法[A];Advances in Computation of Oriental Languages--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Processing of Oriental Languages[C];2003年
7 蔡子钧;;暕南姙否定奮“q!bo”的否定用法及句法位置[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8 王锋;;试论白语的否定词和否定表达形式[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9 林照田;;从检证逻辑及检证理论到检证道论[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贺代明;;翻译过程中句子结构的灵活选择——兼谈汉语比较结构的多重英语表达[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6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青;如何让你的孩子能说会道[N];文汇报;2002年
2 覃里雯;在革命之前[N];经济观察报;2004年
3 李京淑;当心你变成职场“木乃伊”[N];北京科技报;2006年
4 江苏镇江市教育局办公室 裴伟;“读书得间”多年不见了[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赵伟;一汽丰田举办第二届销售技能大赛[N];中国质量报;2006年
6 记者 丛峰、李舒、郭奔胜 李斌 张景勇、杨守勇 记者 王研、 齐中熙、郭奔胜 丛峰、朱薇 周玮;从十一五规划七“禁”看中国发展思路之变[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7 马庆然;诊断病句十注意[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8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蔡运章;东汉帝陵封土考辨[N];中国文物报;2007年
9 徐家永;要注意三种特殊否定句的使用[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10 彭德倩;大学写字课[N];解放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惠秀梅;俄语否定范畴的意义与表达手段[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范莉;儿童和成人语法中的否定和否定辖域[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4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常辉;屈折词缀的缺失与中介语语法的损伤[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6 尹洪波;否定词与副词共现的句法语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新玲;闽南话否定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张华;《左传》否定词“非”“未”“勿”“毋”“弗”“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3 朱华平;“PP+VP”句的否定表达[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淑艳;英语“not”和汉语“不”的句法特征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田旭红;语气副词“并”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焦巧;“很”与“太”结构的否定形式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马安平;韩国语和汉语否定词的对比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岳静;现代俄语中的肯定/否定范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乔东鑫;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的语用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曾小鹏;《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词类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67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767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