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理论的可接受性——归纳和反归纳之争
本文选题:可接受性 + 归纳 ; 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摘要】: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即理论内容的增长是科学进步的最为重要的标志。然而,科学理论的内容丰富程度与逻辑概率之间呈反变关系,因此,科学理论的可接受性标准不是理论的可证实性,而是理论的可证伪性;相应地,可接受性标准是非归纳的或反归纳的。萨尔蒙对波普尔的反归纳主义的可接受性概念给以有力地批驳,拉卡托斯进而给出一种归纳的可接受性标准,并作为对波普尔的非归纳的可接受性的补充。
[Abstract]:Popper believes that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or theoretical cont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ign of scientific progress. However, the content richness of scientific theory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logical probability. Therefore, the acceptable criterion of scientific theory is not the verifiability of theory, but the falsification of theory. Acceptability criteria are non-inductive or anti-inductive. Salmon strongly refutes Popper's concept of acceptability of anti-inductivism, and Lakatos puts forward a criterion of inductive acceptability, which is used as a supplement to Popper's non-inductive acceptability.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批准号:05JZD0008)
【分类号】:B81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平;波普尔的反归纳主义及其失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古祖雪,雷良;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宋伟,桂起权;论归纳与演绎逻辑的融合[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桂起权;关于因果、决定论、偶然性、概率之我见——张志林《因果观念》读后感[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5 黄书光;中国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与民族性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7期
6 贾朋俭,郑卫红;试论波普尔的科学简单性思想[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04期
7 王阳;简单性原则:闪耀真理的光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1期
8 许占君;休谟归纳问题研究述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高扬,崔诚亮;浅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党彩萍;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行为主义及其评析[J];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萍;亨普尔科学解释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闻曙明;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商孟华;基于演化范式的股票定价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顿新国;亨佩尔定性确证思想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朱东恺;波普尔实在论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3 付晓男;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初探[D];吉林大学;2004年
4 叶立国;明晰“相关决定论”概念的一种可能方案[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阳建国;人类自由的绪论:波普尔非决定论思想的道德之维[D];中南大学;2003年
6 雷良;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及其与科学的关系[D];中南大学;2002年
7 田健夫;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8 储智勇;批判理性的意义及其限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赖林涛;司法判决中的事实推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汤本顺;论波普的规律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金泳;刘钢;;从培根的哲学批判看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统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6期
2 李训刚;;逻辑推理的认识哲学[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王太忠;王朝辉;;正确认识和科学发展归纳逻辑[J];文教资料;2011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路;;论“逻辑课程的现代化”——纪念王宪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彤明;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来也;论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辩证统一[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李睿红;卡尔纳普归纳逻辑及其意义探析[D];西南大学;2009年
3 孙岩;论证评估理论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贺业明;古典归纳逻辑的建立和发展[D];燕山大学;2009年
5 廖琳;非形式逻辑若干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6 黄萍;解读赖欣巴哈的逻辑哲学思想[D];西南大学;2006年
7 王全忠;论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登;博弈中的逻辑推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9 宋赛花;梁启超的逻辑——方法论思想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淑稳;休谟问题:金岳霖的解答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92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79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