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中的实际蕴涵推理
本文选题:实质蕴涵 + 实际蕴涵 ; 参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摘要】:自然语言中利用假言命题进行的各种推理与这种命题前后件的关系紧密相关。实质蕴涵理论不能真实地反映这种关系。把推理的逻辑基础看作是实质蕴涵关系,将导致许多解释不通的问题。否定实际蕴涵命题,得到的应该是与之等值的假言命题。根据不同条件假言命题前后件的不同关系,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符合实际蕴涵关系的假言推理。不仅自然语言中关于不同假言命题的推理可以用实际蕴涵来表达,而且自然语言中的其他推理同样也可以用实际蕴涵来表达。引入“实际蕴涵”概念,对于客观而准确地理解和分析自然语言推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彻底澄清用实质蕴涵理论来分析和说明自然语言中的推理问题,主要与人们的逻辑观念相关。
[Abstract]:All kinds of reasoning using hypothetical propositions in natural languag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ropositions and the propositions. The theory of substantial implication cannot truly reflect this relationship. Taking the logical basis of reasoning as a substantial implication will lead to many unexplained problems. If we negate the actual implicative proposition, we should get the hypothetical proposition equal to i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s before and after the hypothetical proposition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re can be different hypothetical reasoning which accords with the actual implication relation. Not only the inference of different hypothetical propositions in natural language can be expressed by actual implication, but also other reasoning in natural language can be expressed by practical implic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practical impli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objectiv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natural language reasoning. It is mainly related to people's logical concept to thoroughly clarify and explain the reasoning problem in natural language by using the theory of substantial implication.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分类号】:B81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中原;墨家逻辑的性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胡世华;信息时代的数学[J];数学进展;1988年01期
3 尚爱华,任会昌;关于命题的讨论[J];数学通报;2001年08期
4 李秀敏;论亚相容逻辑中的“矛盾”——达科斯塔的亚相容逻辑思想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黎洪;肯定·否定的句值及其偏移现象[J];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朱如曾;非相对论热力学中玻意耳定律与焦耳定律的相互独立性[J];大学物理;2005年03期
7 程向阳;浅析反证法的逻辑基础[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8 向容宪;符号学与语言学和逻辑学[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9 冯棉;“可能世界”概念的基本涵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10 冯棉;条件句与相干逻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尔清;基于中心语驱动短语结构文法的句法和语义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贾春华;基于命题逻辑的《伤寒论》方证理论体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4 陈树伟;基于格蕴涵代数的格值一阶逻辑L_(vfl)中的不确定性推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莉;两种模糊命题逻辑的公式的概率真度[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华英;军人信息管理评估模型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杨凯;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逻辑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红兵;模糊错误逻辑研究及其在防范证券投资风险中的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00年
5 韩波;不完全信息数据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6 常瑶芝;L~*谓词逻辑与R_0代数性质新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兰蓉;t-模与蕴涵算子的同构及广义重言式理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韩莹;扰动模糊命题逻辑及其广义重言式[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9 冯彦波;金岳霖逻辑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10 闫浮;离散数学体系结构[D];北京化工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成武;介绍I.M.柯丕《逻辑学导论》专门讲述“符号逻辑”的三章(上)[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2 孙成武;介绍I.M.柯丕《逻辑学导论》专门讲述“符号逻辑”的三章(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3 王耀X;关于蕴涵的几种关系[J];社会科学;1984年07期
4 沈剑英;;论假言命题的特殊表述形式[J];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02期
5 沈有鼎;;《制约逻辑》序[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6 何庸;;学习札记(三篇)[J];思维与智慧;1986年05期
7 桂起权;从逻辑哲学观点看制约逻辑[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年04期
8 张建军;论条件命题的实质——兼谈蕴涵怪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9 桂起权;;从逻辑哲学观点看制约逻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10 Д.П.高尔斯基;金川;;论科学认识的逻辑[J];世界哲学;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莫绍揆;;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A];逻辑学文集[C];1978年
2 林邦瑾;;够用的无衍系统Cm[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3 赵总宽;;三个异于实质蕴涵的条件词[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4 郭世铭;;空概念、零公式与实质蕴涵——答《逻辑研究中有待澄清的若干问题》[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5 弓肇祥;;蕴涵与逻辑推断[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6 程仲棠;;蕴涵“怪论”与逻辑认识论[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7 吴坚;;两种不同的蕴涵[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8 诸葛殷同;;向现代逻辑前进——介绍论文集《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9 陈晓平;;谈谈虚拟蕴涵问题[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10 刘壮虎;;逻辑系统中的蕴涵[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国宏;蕴涵概念内隐获得与发展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志芳;蕴涵问题探析[D];河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06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806445.html